2020-03-05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融媒体记者 艾丽 贺博
截止3月1日,共有4500多家企业参与;在调查报告生成期间,3月1日-5日,又有9000多家持续参与并关注。由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面向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启动的这个问卷调查为何吸引如此众多企业?
据了解,为客观、真实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状况,《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根据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科学详细的问卷调查设计,历时18天,共回收有效问卷调查4552份(值得说明的是,截止发稿日,后台已有13500+家企业填写了问卷调查,但因超出截止时间未统计入本次报告内),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内全国22个省份、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填表为主,个别面临转型的传统企业也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根据3月1日获得的4552份企业数据,我们生成了这份调查报告,现将报告呈送读者。可以看到,报告中不乏面临巨大压力的中小企业,一些成立五年以上的“老”公司也同样面临资金储备不足、产业链订单减少、招工困难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渴望能够获得税务、补贴、贷款等不同方面的资助和倾斜。
据报告数据显示,近75%的受访企业认为疫情给企业带来较大冲击及损失,原料、产业链上下游供应、交通物流阻滞、招工用人、融资及企业偿还贷款等方面问题凸显。企业复工复产亟待加强区域分类、产业分类指导、强化精准施策。
参与问卷调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及南部地区,占调查总量的51.54%,这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东部南部的集聚效应明显。此外,截止3月1日,这些企业中已复工的占比65.22%,未复工企业占比29.31%。
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全文如下:
疫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问卷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项目报告执笔:朱永旗、肖志、贺博)
为客观、真实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状况,更具针对性的协助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于2020年2月12日制作并投放问卷调查,历时18天,共回收企业有效问卷调查4552份。相关信息具体报告如下: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
2020年2月12日-2020年3月1日
2、调查对象
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内全国22个省份、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个别面临转型的传统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3、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冲击及影响、企业复工复产时间安排及对2020年的经营预期等内容。
4、问卷投放
在我委相关司局及地方发改委、相关协会、商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线上和线下投放问卷。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网、中国发展网、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两微一端等同时线上推出。
5、问卷调查有效回收份数
问卷调查截止至2020年3月1日17:00,共计回收有效企业填写问卷4552份。其中,江苏省2116份、湖北省682份、河南省548份、河北省472份、安徽省138份、浙江省119份、广东省83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82份、北京市71份、福建省68份、上海市54份、江西省18份、山东省14份,湖南省、辽宁省、四川省各11份,天津市9份、山西省7份,海南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各6份,云南省5份,陕西省、黑龙江省各4份,广西壮族自治区3份、重庆市2份,吉林省、贵州省各1份,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0份。
二、具体数据分析
(1)参与调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及中部地区,东部及南部地区企业占比51.54%,如南京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等;中部地区企业占比41.06%,如波尔亚太(湖北)金属容器有限公司等;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不均匀,分别占比4.28%和3.12%,如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活性炭分公司、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2)参与调查的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中均有分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11.95%,如中金数据(武汉)超算技术有限公司、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25.13%,如中冶南方(武汉)重工制造有限公司、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等;新材料产业占比20.17%,如国科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神州节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物产业占比8.74%,如太康海恩药业有限公司、福建中农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占比3.38%,如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产业占比6.55%,如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襄阳协鑫燃气热电有限公司等;节能环保产业占比9.93%,如河北德润厚天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天天传奇商务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字创意产业占比0.53%,如福建省融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申花电子有限公司等;相关服务业占比13.62%,如庆云云天教育集团、希界维天河(武汉)影城有限公司等企业。
(3)参与调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以成立5年以上的企业为主,占比74.98%,如莲花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以规模为100人以上的企业为主,占比46.18%,如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4)参与调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占比78.05%;少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及外资企业,分别占比8.26%、0.44%及6.74%,如华润电力(宜昌)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友利粮业股份有限公司、荷贝克电源系统(武汉)有限公司等。
(5) 根据数据分析,这次疫情带来特别严重损失的企业占比15.29%,其中有安徽亿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欧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没有造成明显影响的企业占比1.67%,如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新能源康保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集中在影响较大、经营勉强维持阶段的企业占比最大,为40.64%,如绿友集团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福建奥姆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其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影响严峻、中小微型企业生存压力巨大的企业占比32.75%,如河南中联高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深圳市弈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困难、面临较大压力的企业占比46.79%,其中有湖北华威科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华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当然也有发展良好、可正常运转的企业占比17.55%,比如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SEW-传动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
(6) 根据当地政府规定,企业复工情况较为分散。截止3月1日,已复工企业占比65.22%,如欧玛(中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未复工企业占比29.31%,其中有普创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春节未停工企业占比5.47%,有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7)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主要为原料、上游产业链受到影响,市场订单减少,交通物流阻滞,分别占比65.65%,60.52%,60.07%。
(8)疫情对企业经营资金的影响主要为营业收入减少、流动资金紧张,占比76.78%,福建省华隆机械有限公司和钜宝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等企业比较典型。
(9)企业账上资金能支撑3个月及以内的企业占比76.10%;3个月以上的企业占比23.90%,如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10)企业未还贷款中,没有未还贷款的企业占比38.65%;500万以内未还贷款的企业占比20.14%;500万以上未还贷款的企业占比41.21%。
(11)疫情对企业上半年用工的影响多数持平,占比75.81%,如国科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绿友集团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存在少数裁员、增员情况,分别占比14.98%和9.21%,如骆驼集团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裁员,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增员。
(12)以万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周黑鸭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对2020年的经营预期不确定,要看整个宏观经济和政策情况的企业占比52.88%;企业乐观、可以实现盈利情况占比10.28%,例如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企业悲观、预计企业会出现亏损情况占比23.24%,例如中铁十八局集团环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南阳)竹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长飞(武汉)光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预期与2019年持平的企业占比12.98%,有新誉集团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当阳有限公司等企业。
(13)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中,阶段性免征增值税需求占比64.5%,降低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率需求占比73.85%,缓交社保、适度降低社保税率需求占比64.36%,鼓励推行灵活用工和办公政策需求占比30.43%,降低融资成本需求占比42.21%,提供贷款贴息需求占比47.68%,推行租金补贴与减免需求占比27.08%,提供稳岗补贴需求占比54.21%。
(14)采取争取先部分开工和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扶持措施的企业居多,分别占比61.62%和71.57%,企业对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要求较大。
(15)整理企业具体需求时发现,主要需求集中在资金紧张、融资渠道狭窄,市场拓展困难、行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较少,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产品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不足,面临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瓶颈等方面,分别占比49.82%、47.96%、33.7%、22.88%和17.67%。
(16)除此之外,样本中各省市企业数量分布不均且差距较大。根据原始数据来看,有数量比较多的江苏省,也有数据比较少的青海省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各省市战略新兴产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有关,从而,在扶持其发展的时候也应根据地方情况,发挥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优势,重点帮扶急需发展的地区和企业,为其招才纳智、招商引资。
三、基于数据分析及企业诉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复产复工坚持区域分类,强化精准施策
实行分区域分级精准防控,以区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区域不同风险等级,分层分级制定差异化疫情防控及复产复工策略,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区分企业产业类型,制定差异化的防护规范,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工作有机统筹,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按照不同产业分类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一是防疫和生活保障类制造业及装备企业要“开足马力”生产。二是防疫设备检测、疫苗研发等科技攻关类项目要加大力度优先复工复产。三是增强科研导向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尤其是是加快防疫领域技术成果转换产业化步伐。四是加大在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保证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发挥媒体宣传优势,牵线搭桥服务企业
参与调查企业已享受到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社保延期缴纳、租金减免、税收减免等方面;企业希望进一步获得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降低税费成本、加大融资支持、加大研发资金支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