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5 中国发展网
3月14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人民医院4名支援市一医医护人员,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抗疫工作后,顺利完成支援任务,平安返回沙洋。他们分别是神经内科医师孔波、急诊科医师朱昌金、重症医学科护士王晓迪、感染疾病科护士翁程。
2月12日,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确定为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全市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定点医疗机构。次日,沙洋县人民医院孔波等4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支援市一医,到新冠肺炎重症ICU参与救治高危重症患者。
在进入重症ICU前,他们都有过紧张和担忧,也有兴奋和激动,紧张的是即将面对的患者病情重、情况急,感染风险大;担忧的是自己的业务能力够不够用;兴奋的是自己能够在这场战疫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动的是能与援鄂医护团队、上级医护专家共事、学习。
进入病区后,他们将种种思绪抛诸脑后,主动学习,积极沟通,迅速融入医疗团队,默契配合,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展现了沙洋医护人员良好的形象。
孔波:我们的努力就是患者的希望
今年35岁的孔波,是沙洋县高阳镇人。2011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沙洋县人民医院人才引进,在沙洋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回想在荆门的抗疫经历,孔波立刻想起2床的一位大妈,因新冠肺炎ICU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病情重,情况急,感染风险大,每次查房,从她的眼神和表情都可以看出紧张和恐惧。所有人会微笑回应她:“放心吧,有我们,你的病会慢慢好的。”每当这个时候,大妈都会充满希望和感激。“在疫情面前,所有患者都是脆弱的,而我们则是他们的支柱。”孔波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去治疗患者,因为我们的努力就是他们的希望。”
刚刚成立的医疗团队,因相同的信念而迅速建立起信任和默契。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重症科的周教授是一位严肃细心的老师,经常半夜,他还带领着医护在关注危重病人的血气分析、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用药和呼吸机参数。正是因为浙江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日夜奋战的工作态度,让一位位危重患者转危为安,这些工作给孔波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成为他参与战疫最宝贵的经历。
朱昌金:我是党员,敢打必胜
在市一医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临时党支部,有着7年党龄的朱昌金牢记支部使命:我将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敢打必胜,坚决完成任务。
不辱使命,敢打必胜!八个字带给朱昌金的不仅是震撼,更是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朱昌金和他的团队对危重患者顺利开展了3例ecmo的上机(其中一例,年龄38岁,即往体健,正值中年,入院后病情快速加重,伴呼吸衰竭,休克,昏迷,经过积极抢救,现已成功脱机,病情明显好转进入恢复期)、10多例气管插管、2例气管切开插管,病人均已稳定、好转,从开科23个病人到现在出院好转剩余10个病人。这样好的成绩单,让他感到由衷的自豪。
朱昌金说,“虽然我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至少可以是孩子心中‘最棒的爸爸’、做爱人心中‘勇敢的丈夫’、做父母心中‘有担当的儿女’。这也让我自己的人生更加饱满、无悔和骄傲!”
王晓迪:我是专业的!
1990年出生的王晓迪,参加工作6年。凭借着过硬的工作能力,医院通过了她的请战申请。每天上班前,她都会站在镜子前给自己打气:“护理病人,我是专业的!护理重症病人,我是专业的!”
每天,在病房里的几个小时里,病人危重,随时都会发生病情变化,王晓迪完全是连轴转,没有片刻休息。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一系列防护装备,王晓迪的眼镜模糊到根本看不清楚。闭式吸痰、俯卧位通气、高流量氧疗等操作都要求做到专业迅速,那就使劲学、下班练。
好几次,由于身体不适,王晓迪突然呕吐。吐完之后休息片刻,她又回到患者身边,她说:“患者需要我的陪伴和帮助!我年轻,没事。”
翁程:我们是患者身边最亲的人
身为感染疾病科的一名护士,33岁的翁程第一时间报名支援市一医。她说:为了医者心。
对于没有重症患者护理经验的翁程来说,每天都是挑战,只有快速吸收知识、加快学习才能尽快适应工作强度,更好地护理病人。在ICU内,家属无法进入病房看护,翁程和她的同事就成为了患者身边最亲的人,不仅要做好治疗,更要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浴、更衣、喂食物药物、协助患者大小便等等。
有一次,一位患者突然失禁,弄得床单一片狼藉。翁程和同事给患者擦洗干净、更换床上用品后,才发现衣服早已被汗水打湿了。每天上班,她的衣服常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翁程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一天,当她走进病房,一位患者特地将呼吸机面罩松开,对她说:“姑娘,你辛苦了,谢谢你,等我好了去我家作客!”短短的一句话,让翁程心底一暖,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战士凯旋,没有隆重的迎接仪式,也不能和牵肠挂肚的亲人们见上一面,他们直接进入宾馆隔离观察,14天后,他们将回到沙洋县人民医院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默默地服务患者,诠释医者仁心。(廖亮 周璇 刘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