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中国发展网
“请问咱们康复驿站有多少人,目前大家的健康和生活情况怎样?”“这个驿站全是老人,目前他们的健康状况不错,老人们享受的是亲情化、个性化、网格化服务。”这是3月22日上午,武汉市防控指挥部床位保障组隔离点专班督导组工作人员张林林与武昌区省财苑康复驿站“护工”黄莉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让张林林感到这个驿站很特别,......
国办福利院退休院长康复驿站当护工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老年人成了易感人群,正常的中老年人康复后回归家园,全家皆大欢喜。但是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康复安置成了政府职能部门一大难题,因为,一要防风险,避免再次感染;二是护工严重短缺;三是目前个福利院都是一床难求。武昌区是武汉市老龄化最严重的区之一,疫情发生后有不少老人被感染新冠肺炎。紧要关头,武昌区民政局首先想到了黄莉、刘寿琴两位原来区福利院退休的老院长。
接到通知后,黄莉、刘寿琴二话没说,带着简单的随身生活用品赶赴康复驿站报道。有着35年护理经验的他们,首先培训新招来的17名新护工,面对新护工非专业、零经验,黄莉、刘寿琴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实施办法。告诉新同事们要用心、用情,用行动走近老人,用亲情拉近距离;每位老人的需求不一样,需要个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一位护工专职服务几位老人。怎样为患有压疮的老人换药、清洗伤口,为瘫痪老人理发更衣、翻身洗漱、端屎端尿、喂饭喂药,这些基本功都一一教会。两位老院长三天手把手的培训,让新同事们受益匪浅。
3月7日,首批出院的51名康复老人集中安置在了省财苑康复驿站。他们中最年轻的70多岁,最年长的90多岁,大多都是失能、失智或半失能老人,全部需要24小时不间断照顾。两位老院长从3月7日至今没有离开过康复驿站,他们跟家人就是早一次、晚一次的报平安电话联系。
老人身边的“双面人”难当
黄莉介绍,老人就像小孩,需要陪伴、需要呵护,你摸摸他的脸、拍拍他的屁股,他们会很开心。只有熟知老人所需、所爱才能走进老人心里。
3月12日,康复驿站来了一位90多岁的高位截瘫老人张焕民(化名),听老人说他已经有三天没有解大便了。从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到老人的痛苦心情,“爹爹,您不要怕,我来帮您解大便。”黄莉边说,便从口袋里拿出开塞露,移去床下挡板、放好痰盂、解下老人的内裤、带上一次性手套、跪在地上、把开塞露注入老人的肛门刺激排便,一连贯动作,非常麻利。1分钟、2分钟,5分钟老人都没有排出大便。“别弄了,都试过多次了,没有用的。”张老痛苦的哀求道。
黄莉没有放弃,“爹爹,您莫急,我会有办法的。”说时迟那时快,黄莉再次将开塞露倒在了自己右手的食指上,再次跪在地上,慢慢的将食指送进老人的肛门,为老人掏大便,不一会儿,一粒、两粒,像羊粪一样的大便从老人的肛门中掏出。等到大约掏出500克大便后,老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羞涩的微笑。“真的不好意思,你一个女同志还为我掏大便,这样的活儿可能儿女们都难做到。”老人笑眯眯的说道。“没事的,爹爹,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就把我当成您的‘儿子’吧。”黄莉微笑着说。这以后,他为老人改进了食谱,减少辛辣油腻食物,增加清淡食物和蔬菜水果。后来,老人很少再便秘。
黄莉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她摸索出了一套“双面人”的规律,就是在婆婆面前,要把自己说成是老人的“女儿”;在爹爹面前,要把自己当成是老人的“儿子”。“这样的‘双面人’能有效的拉近与老人的距离,说实话,当好老人的‘双面人’是相当难的。”今年57岁的黄莉说。
做老人心中的“蛔虫”
有着35年护理经验的黄莉和刘寿琴对老人最了解,长期的工作经验,他们两都能通过观颜察色和聊天知道老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3月14日,57岁的罗桃红(化名)新冠肺炎康复后被武昌区送进了凯莱熙康复驿站,身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她睡在酒店的席梦思上很难受,刘寿琴来到她的身边一眼就看出了罗桃红的心思。“您等着,我想办法为您换个木板床来。”刘寿琴边说,边走出房间。现在的酒店哪有木板床呀?酒店都问了个遍也没有着落。
想干事的人总会有办法,她从酒店借了个推车,自己一个人再次走进去年11月份刚离开的区福利院,她熟知福利院有木板床。大约1小时候,当罗桃红睡上木板床后开心极了,“您怎么就知道我需要木板床呢?你简直是我们老人心里的‘蛔虫’。”罗桃红笑着说。“这个都是我长期福利院工作摸索出来的经验,没有什么神不神的。”刘寿琴微笑着说。
3月17日,康复驿站进来一名89岁的半失能老人孙爹爹。孙爹爹和老伴因新冠肺炎在医院住了30多天,爹爹先出院又来到康复驿站,老人在房间里坐立不安。黄莉走进房间看到老人的一举一动,二话没说,“走,爹爹,咱们‘父女’两出去走走。”黄莉拉着孙爹爹的手笑眯眯的走出房间,来到康复驿站活动室,“父女”两有说有笑的聊着家常。“爹爹,好几天没有见到婆婆了吧?”黄莉问道。“是的,我都急死了,不知道婆婆现在怎么样了,我们老两口只有一部手机,没法联系。”孙爹爹说。“没关系,我有手机,请问您老伴的手机号是多少,咱们现在就联系她。”黄莉麻利的掏出手机,拨起来了对方的电话。很快,电话那头传来了孙爹爹熟悉的声音。“婆婆,现在怎么样?好些没?”孙爹爹迫不及待的问道。“是你呀,你放心吧,我也快出院了。”看着两位老人开心的聊天,一旁的黄莉心里也踏实了。
“母女”重逢情更深
黄莉和刘寿琴是原武昌区福利院院长和副院长,两人都在福利院工作了35年之久,深爱着福利院每一位老人。“我要是不爱老人,不可能在福利院工作那么多年。”黄莉说。省财苑康复驿站有很多是原先她在福利院服务过的老人,虽然身穿严实的防护服、口罩和防护镜,但是老人能通过声音识别熟悉的老友。
3月18日,“李梅妈妈,知道我是谁吗?”黄莉神秘的问道。“你再说一遍。”“你再说一遍。”“好熟悉的声音呀,你是?你是黄院长?是的是的,你就是黄莉。”李婆婆开心、坚定的说道。这时黄莉早已把双手扶在了李婆婆的手上了。“李妈妈,好想您呀,两年没见了。”“是呀,我也很想你呀。”“母女”重逢,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
“你的脸色不太好,老毛病又犯了吧?”李婆婆知道黄莉的心脏不太好,休息不好就会犯病。“快六十岁的人了,安着点,不能劳累过度。”李婆婆关切的说。这几天,黄莉的心胀病又犯了,2月22日中午,她抽空来到住地一边吸氧,一边做笔记。笔记本中记录着每位老人健康状况以及老人生活习惯。在她的笔记本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守护好每一位老人,直到每一位老人康复回归家园。”
了解黄莉和刘寿琴的故事后,市防控指挥部床位保障组隔离点专班督导组工作人员张林林为两人的感人故事竖起了大拇指,表示将会把两位老院长的事迹上报相关部门。(周钢 记者李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