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1 中国发展网
在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他们身着二级防护“全副武装”,每天奔走在隔离病区,与患者零距离,他们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他们是在疫情特殊时期临危受命、从医技、职能科室紧急抽调组建的10人“运输队”,重点负责整个病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和所有治疗药物、所有医护患生活物品、一日三餐的传送等。虽不是医护人员,但隔离病区的他们一样让人心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紧急将东楼原临床科室撤出,开辟为感染科新病区,一至五楼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隔离病区,六楼为医护人员生活区。为防止交叉感染,整个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惟一的电梯只能直达六楼生活区。隔离病区要正常运转,除配备医护外,勤杂人员缺一不可,而疫情来临时部分勤杂工人选择了辞职。医院紧急从医技、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建隔离病区“运输队”,他们是来自健康管理科的曾玉华、王官权、何涛、赵涛,医学装备科的简轶、李明,投诉办的万久诚、黄玉华,核医学科的李坤胜,放疗科的陈颖,他们中4人是党员,3人是中层干部。他们临危受命,毫不犹豫穿上防护服走进感染病区,24小时值守,平均每天每人要搬运500多斤重的物资,但他们毫无怨言。
三人医疗废物转运组
隔离病区内口罩、隔离衣、医疗用品、疑似病人生活垃圾......每天产生大量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这些,不仅感染风险高,还需一定的体力。万久诚、李坤胜、陈颖3名年轻力壮的80后负责此项任务,24小时值守,三班倒,随叫随到。
他们每班收集4次,每次6-8袋,每袋10公斤左右,因体积大又不能在地上拖行,一次只能提2袋,加之没有电梯,所以6层楼物资搬运,他们每天大概要负重来回爬12-16趟。“我是近视眼,第一次工作时不知道穿上隔离服眼镜会起雾,搬运废物时从楼梯上摔下去了。每次清理完所有的医疗废物双手和双腿都是麻木的,中午吃饭拿筷子手都在抖。”陈颖是放疗科的一名技师,疫情发生后,肿瘤病人锐减,作为党员的他主动申请从事这项“苦差事”。
除此以外,为保证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他们每天都要及时更换浸泡眼罩和防护面罩的消毒水,并用稀释的消毒液给整栋楼所有的污染区和缓冲区彻底消毒,整套工作下来要大概要8-12小时。自进入隔离病区以来,因为是24小时值守,又在感染病区,为保护家人,他们三人再也没有回过家。谈及家人,陈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刚刚5个月大的儿子,休息时他会拿出手机与妻子视频见见儿子。“没事,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冲在一线,我家里人也非常支持我,我的妻子也是医生,所以她很能体谅我,我很感谢她。”
七人药品、生活物资运输组
与普通病区不同,感染病区里的医疗物资及生活物资运送必须统一从一楼缓冲区送入,经过消毒处理后送进隔离病区,再分送至各个病区。曾玉华等7人承担起了分送到各个病区的这一重任。他们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忙到晚上6点多,除中午出来吃饭外,其余时间必须着防护服“全副武装”侯在病区里。
感染病区一楼,“是三病区的?叫什么名字?”王官权从医用传递窗口接过患者家属递来的包裹,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后,写上患者姓名,放进了运送物品专用的蓝色塑料篮里,之后他双手拎起两个运输篮向楼上走去。王官权介绍,病区生活物资、一日三餐、患者治疗药品和生活用品等,每天一直不间断的有东西从缓冲区送进来。感染病区有6层,每层有26级阶梯,每个运输篮载重量约20斤,每个药品转运箱约50斤,每天约有70位患者家属送来生活用品,每天食堂送来盒饭300余盒......王官权和他的“战友们”每天就在这一百多级的阶梯上负重几百斤日行两万多步。
小组组长曾玉华是七人中年龄最大的,今年已46岁。这天中午轮班吃饭,他脱下手套,双手十指已经红肿。“苦点累点没啥,就是长时间戴手套搬运物资,被汗和消毒液浸泡,手指痒得受不了。”曾玉华是健康管理科的副科长,面对感染病区缺少物资搬运人员,他主动请战,加入物资搬运一线。“虽然我不是医务人员,但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医院的一份子,这个时候我必须冲在一线,必须为一线医护人员做一点什么。”曾玉华脱下防护服、端起盒饭,肿胀的手指让他用筷子都很费力。吃完饭一刻也没休息,穿上防护服继续工作,曾玉华疲惫的眼神中满是坚毅。
他们的工作因负荷楼上楼下的跑,几个小时下来,所有人防护服下的手术衣不知被汗水浸透多少次。更衣室里,李明脱下防护服看着镜子里湿透的自己说:“防护服不透气,穿上一会儿就出汗,排不出去,身体热得受不了。等到汗多了,汗水又凉得刺骨。”最让李明难受的还是护目镜,“卡在脸上一天下来特别疼。而且我是近视眼,护目镜扣在近视镜外面,雾气上来什么也看不清了。”
为保护家人,所有成员从第一天工作起至今都没有回家。简轶的孩子今年刚一岁,十几天没回过家的他甚是牵挂,抽空打电话给妻子。妻子没有任何怨言,反而鼓励简轶,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好好工作,把全身心放在工作上,好好为一线医护人员服务,家里的事情不用惦记。”“虽然心里觉得对妻子和孩子亏欠,但守在工作岗位上,觉得我的工作有意义,还是很光荣的。”简轶说,妻子的鼓励让自己有了很大信心。
针对目前仍然严峻的疫情,“运输队”的工作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考虑到他们每天超负荷的工作量,医院将不定期充实人员,适当安排调休,一定程度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为了不让更多同事面临风险,曾玉华拒绝了医院安排同事换他下线的要求,“我们会一直坚守到底,直到疫情防控胜利的那天。”曾玉华如是说。(廖亮 郑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