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北京回龙观龙泽苑东区西门外的京东摊位。季晓莉/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季晓莉
2月1日晚自家乡自驾抵京,居委会要求我们居家隔离14天。春节期间没离京的人,已经在社交网络上发出警告,除了口罩、酒精、消毒液,还有好些东西不像平时那么好买了。为了减少外出次数,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行动”就此展开。
回京第一件事就是列表。2月2日晚,罗列了以下品类拟购买:维持生存必需的米、面、油、盐、糖;维持营养必需的菜、肉、蛋、奶、水果、酵母、调料;不可或缺的日化用品,包括肥皂、洗衣液、消毒剂、洗手液等;其他日常必需品,如干电池、卷筒纸、湿纸巾、女士卫生巾,以及急迫需要、但又不想去医院购买的与疫情无关的药物。
当时仍在运营的物流只有京东、顺丰、中邮。京东因为电商和物流一体,自营商品能当日达、次日达且送货上门,平时我们就用得比较多,这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日深夜至凌晨,笔者按压住紧张的情绪,在手机京东上下单了上述除蔬菜、水果之外的所有商品,发现供应尚且充足,价格和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2月3日下午,京东快递小哥就把笔者下单的大部分商品送到了小区门口,笔者先生戴好口罩,开车出小区绕到大门口,把物资搬到车上开回小区。
这一趟下单,仅有3.5元/400克的中盐无碘纯精岩盐在付款之前显示有货,但下单后没几分钟就显示“无货”,一直到2月10日才显示,将在2月11日送达。笔者意识到,生活必需品已经进入普通民众在网上购物的视野范围内——这段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在超市、菜市场感染新冠肺炎的报道,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网购。
一周以来,京东上越来越多的平价自营商品开始出现阶段性短缺,商品已经放到购物车里,但“手慢无”的情况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笔者亲身经历的商品包括:19.8元的金沙河5公斤面粉、39.8元的1×6升装荷兰奶牛脱脂牛奶、200ml×18盒的欧德堡酸奶、5克~50克/袋的所有规格的安琪活性干酵母,还有黄油、苹果、牛肉、橙子、鸡蛋、花椒……接近2月10日,一些“补仓”无法完成只能放弃,因为真的没货了。仅剩可买的洗手液是5公斤一桶的,笔者咬咬牙,也买下了,感觉自己很“土豪”!
很多商品变成“采购中”,原有的降价优惠也取消了。接下来人们开始买贵一点的品牌,贵的也没有了之后,就只剩非自营商品了。由于很多快递公司尚未开工,这些商品什么时候能到货,消费者心里没底,自然也不太敢下单。
不过,一定是经过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努力,2月12日,京东自营平价面粉又充足供应了。例如输入“面粉”搜索出来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来自中粮福临门米面京东自营旗舰店和金沙河面业京东自营旗舰店。2月10日前售价19.8元的金沙河5公斤面粉,2月12日售价24.8元;该品牌还推出了25公斤一袋的面粉,可能之前是给饭馆用的,现在也备受家庭欢迎。
随着2月10日复工的脚步越来越近,返京人流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网购大军”,京东快递开始不如假日那么快,下了订单往往要等两天以上,甚至更久;而且不再一次送达,而是像挤牙膏似的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趟送货到小区门口。
有时货少,笔者步行去取货,一路上会遇到多个取快递的小区居民同时向大门走去,自己恨不得能全程屏住呼吸——家里所有正规不正规的口罩存货只有20个,一个口罩要节省着用好多次。笔者家住昌平,所在小区已有确诊病例1例、密切接触者1例,加上气溶胶也能传染病毒的消息,小区居民个个戴着口罩手套、步履匆匆。
没有汽车的居民想购买体积或重量较大的商品成了难题。有一次,笔者看到一位男士在京东快递的摊子那里,往一个大号旅行箱里放4桶5升装的纯净水,怎么排列组合也放不下,迟迟不能离去。
笔者先生有一天加上物美生鲜取了三回货,不禁抱怨这还不如去趟超市一次购齐呢。但是想想家里的老人小孩,想想短缺的口罩和网上订购了但不知什么时候能到的84消毒液,想想出门一趟的小心谨慎,还能网购就谢天谢地吧。短短10天,笔者网购下单总金额超过5000元。
笔者在网上看到,京东正在大力招聘扫码录入和快递人员,给快递小哥的薪酬达到6000~12000元/月。帮我们小区送货的小哥就是整个春节没有回老家,一直在加班。他们是更辛苦和更涉身危险的人,没有他们,我们就不可能坐在家里按按手机就得到补给。
疫情使得人们坐困愁城,但总是有一些人脑筋转得更快。笔者发现,原来孩子英语、体育课外培训班的课程顾问们一个个儿“转行”兼职做起了微商,有的卖消毒液,有的卖口罩,也有的卖蔬菜!
回京以来,为了不出门,我们吃了整整七八天从老家带来的荠菜、豌豆苗、大白菜和萝卜。冰箱库存的一斤猪肉馅搭配萝卜丝和山药、芋头,再加上鸡蛋和面粉,做了一锅花卷、一锅包子、一锅馒头、几十个肉圆,此外就没有什么荦腥。早晚喝粥加面食,中午一菜一汤加米饭,全是光盘,再无剩菜。
连平时从不吃零食的笔者先生也要开始喝酸奶了,否则饥饿难耐。因为过去平常在单位,零食免费,一顿伙食的量是目前在家的两三倍;现在居家远程办公,工作量不变,饭量当然就上去了。
2月9日,我们在物美生鲜上买了猪肉,做了一顿红烧肉,桌上有了3个菜,“恍若隔世”,其实也就才十天不到。9岁的儿子吃着肉,感慨地说:“我从来没有觉得红烧肉有这么好吃!为什么我现在每次吃饭前都这么饿?为什么我现在一顿吃两个包子、两碗粥还是不够?”我们大笑,看来普通人还是不能食无肉,民以食为天呐!
婆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只能在过年时吃到猪肉,当时她一顿最多能喝4碗薄粥还是吃不饱。改革开放40多年了,我们早已告别商品短缺时代,在家防护的感觉可真是新鲜又刺痛!目前疫情防控已经影响到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规律,长期看复工无论如何势在必行。
这个春节的居家隔离,还改变了很多人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宅在家里的人们拿着单调的食材,变着法儿地改善伙食。现在网络上最畅销的东西是:冰箱、冰柜、电饭煲、蒸锅、面包机、烤箱、打蛋器,面粉、酵母、黄油、鸡蛋、盐、糖。如果在网上买面粉,APP会推荐给你低价换购商品,打开页面一看,从上到下一水儿的小家电,电饭煲和电蒸锅排在最前面。据说不会做饭的年轻人今年被逼着什么都会做了。
笔者现在最缺一台新冰箱,买了一堆鸡胸肉、龙利鱼、牛腱子、牛腩已经把冷冻室的空间利用到极致,还有3箱苹果留在汽车后备箱,因为冷藏室也满了。最新订购的3箱鸡蛋也在发愁怎么保鲜。2月10日翻看带来的3棵没吃的大白菜,发现靠袋子一面的菜叶已经有腐烂的迹象,只能把它们从袋中取出,竖起来码放。
现在在北京即使下单买冰箱也没用,因为小区管得严,大件的送货上门目前无法实现。经此一疫,相信物流公司的冷链运输配送将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大容量冰箱预计也会迎来一波巨大的新需求。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端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人们有恐慌情绪很正常,重要的是能否迅速抚平情绪。能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迅速周转粮食、蔬菜、日用品等居民急需物资投放,并在源头保持生产和运输的通畅,将给我们更多信心。
即使在疫情胶着的时期,我们仍能做到全国范围内水、电、气、暖、通信不停,全民居家隔离,社会秩序不乱。接下来,控制疫情、恢复日常生产生活工作节奏或许不容易,但笔者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