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期盼疫情“拐点”的日子,小区的柳树枝条变绿了

2020-02-2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①2月19日,北京昌平龙泽苑东区大门外,社区蔬菜服务打包供居民采购。

2月19日,北京昌平龙泽苑东区大门外,社区蔬菜服务打包供居民采购。

②顺丰将快递摆放好,等待住户取件。

顺丰将快递摆放好,等待住户取件。

③龙泽苑东区即将实施出入管控。

龙泽苑东区即将实施出入管控。

④龙泽苑东区居委会发放的临时通行证。季晓莉/摄

龙泽苑东区居委会发放的临时通行证。季晓莉/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季晓莉

2月6日确诊一例新冠病例,前几日北京市负责同志来记者所居住的龙泽苑东区视察。2月18日开始,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了。

2月17日晚7点,记者先生去小区西门取快递,顺便办理出入证。居委会门口排了一长队,每个人之间距离1米。“在离我3个人的位置有人打了好几个喷嚏,他赶紧自觉离开队伍,但是站在了上风口。”记者先生“苦中作乐”地发来消息,他排队半小时之后领到证。出入证分红色和蓝色两种,红色表示居住出入证,蓝色表示工作出入证。没有证以后就不能出入小区了,开车也不行。

出入不便,买菜怎么办?小区居委会在微信公众号中告知,已联系了社区送菜服务,2月份单日送菜至小区门口,每一份都事先打包好,分30元、40元、70元三个档次。2月18日,记者在网上订的84消毒液到了,到了小区门口看到社区送菜已经到位,70元一大袋有十几斤重,有十几种蔬菜:西红柿、南瓜、青菜、韭菜、黄瓜、芹菜、豇豆、洋葱、青椒、尖椒、白萝卜、娃娃菜、生菜、莴苣、油麦菜、大葱。记者买了一盒草莓,25元。拎回家的路上因为东西太重,不得不停下来歇了好几次。

2月17日起直至全国恢复正常,全国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费。这两天物流情况好转,全国各地不少快递公司复工了,我们小区门口的菜鸟驿站也开门了,加入了京东、顺丰的行列,门口的快递包裹一堆一堆的。

2月16日,记者先生去医院开常用药,医院光测体温就两道岗,测两遍。从当天起,全北京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除了急诊之外,就诊都需要提前预约。记者先生这一次没预约,因为是头一天开始执行,医生“下不为例”地也给开了药。记者先生年前预约了2月中旬的一次洗牙,近期医院发来短信通知,牙科门诊暂停,他洗了半边的牙,没法再洗另一边了。当天开车出去一趟不容易,记者先生在马路上“目测”了好几家平时常去的食品店,果多美门口有很多人在排队,鑫隆佳食品店基本没人,还有不少店没开门。

据了解,老家江苏南通的疫情已经控制住,如东的3个病例已有两个出院,还有一个也快康复了。虽然当地疫情不重,但是不少年前在外地打工的人仍然无法返回岗位复工。记者几位亲戚就闲在家里好几周了,一家人在一起天天打牌都打腻了,实在不想再休息下去。记者的公公也开始在村子周围干活了。

前几周由于老家采取了每个主要路口都设卡的措施,记者担心物流不畅,提醒父母在家储备一些粮食和食物。母亲有一天出门,戴上口罩后,头上再套上电瓶车头盔,“全副武装”去了市场,买回一袋米、10斤肉、以及一些蔬菜。食品价格没有上涨,蔬菜有些仅不到2元/斤。“毕竟我们这里就靠着农村,人们种的菜自己家吃不完,就会挑到县城里卖,我们不会缺菜的。”父亲说。

老家超市大米供应充足,唯独面粉买不到。记者在京东上给父母买面粉,发现仅剩的京东自营5公斤装面粉每人限购2袋。2月17日,父亲说老家主要路口的关卡都撤了,估计物流很快就会畅通。2月17日在京东下单的商品,已显示2月18日~19日会送到家门。

近日来,记者的购物焦虑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网上酸奶和鸡蛋的价格下降了,家门口可以正常买到蔬菜了,京东自营之外的商品送达时间也开始缩短了,84消毒液都到家了,75%的酒精喷剂也在路上了。收到下单了10天的4斤山东大葱和5斤生姜,记者先生嘲笑说生姜半年都吃不掉,记者反击:“嫌姜吃不掉?可以姜丝炒肉条,还可以天天喝红糖姜茶。”

2月17日,原本是学校正式开学的日子。现在北京市中小学生在网上开学了,老师每天将语数外的微课视频及学习任务发布在微信家长群里,孩子们在家也可以上课。但这种复课的强度还是比不上在校学习,每次每门微课只有10分钟。作业有必做的,也有选做的。记者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选修的内容包括与父母一起做饭、学会和面的基本步骤、做疫情统计表格、背诵古诗等。必修课里包括体育锻炼,比如仰卧起坐30次两组。

除了学校“复课”,校外兴趣班也在网上“复课”:跆拳道馆推出了周二四六的网络直播课;英语线下课外班推出了线上一周两次外教直播课,以及每天一次外教录播加练习题的语法课程;钢琴工作室也恢复打卡,老师在微信里布置作业,收到学生发来的弹琴视频再一一指导;VIPKID少儿线上英语因为报名的人数太多,已经从年前资金链趋紧变成了明星产品。

但孩子还是觉得无聊,没有同学、小朋友一起玩,在家里闷着不能出门,体重增加了足足5斤。我们变着花样给孩子娱乐,例如,如果白天好好完成作业,则晚上8点是全家电影时间。记者先生常看的美食直播,几位主播都宅在家:原来大吃活海鲜的,现在只能烤冷冻海鲜;原来每晚做一大桌子菜再吃下去的,现在只能凑个火锅吃。爱奇艺APP近期居然崩溃了,只因数亿宅在家里的人们无法去影院,只能都在网上追剧、刷电影。

宅在家里,全家能吃什么全赖会做饭的那个人。这些天,记者揉面的功夫已然了得,两周用掉了一袋5公斤的面粉。没有肉,用萝卜丝加两勺豆瓣酱,也能做出一大锅香喷喷的花卷。当全国的理发店都没开门、很多男士都开始长发飘飘时,记者先生翻出儿子小时候理发的推子,三下五除二把儿子那长了一个多月刺猬般的“爆炸头”推成了个帅气的小平头。“生存狂”式文章在网上悄然间流行起来,让大家习得不少新技能:储藏大米的最佳办法是储藏稻谷,黄豆能做各种豆制品且易储存、高蛋白,盐和糖事实上没有保质期且可以腌渍保存其他食物,压缩饼干或罐头肉类可提供蛋白质且热量高,不能储备饮用水的可以储备净水化学物品,抗生素是生存必备品,一个打火机的作用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网友都纷纷表示,疫情之后一定会有备无患,努力学习各种“硬核”技能。

通过看京东每日特价,记者可以看到一些商品也在悄然畅销:餐盒,可以把家里做的饭菜带到工作单位,避免到人群聚集的食堂吃饭;免水洗手液或凝胶,在外时可以随时保持手部清洁、杀菌消毒;超声波眼镜清洗器,外出回家后可以把当护目镜用的眼镜直接放到里边清洗……“危机”之下,疫情也带来了商机,就看商家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已到2月中旬尾部,湖北省之外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降十几天,甚至总数降至百以内,大家在盼望疫情的拐点快快到来。但控制疫情与复工两场战役都要赢,实非易事。我们仍需克制,仍要小心。

这两天下楼取快递,看到小区的桃树和连翘都正在萌芽,柳树的枝条已经开始转变为黄绿色,生命的力量正欲勃发。经历冬春共计7场雪之后,2月19日已经是雨水节气,时间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大自然的春天正在降临这片因疫情而略显空荡的大地。

很多人畅想,等疫情结束了,要出去到饭馆里狠狠“搓”几顿,要去逛街买衣服,要去公园看花盛开,要去听场音乐会,要去健身房,总之,哪里人多去哪里……暂时“封印”于每户人家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终有喷发的一天,相信我们定会守到疫情消退,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