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信用德州”故事20:卖豆腐的父亲

2020-02-25 中国发展网

编者按: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打造“有德之州”“信用德州”城市品牌,助推国家信用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为深刻挖掘德州人身边的信用典型案例,营造诚实守信的优良信用环境,德州市发展改革委于2019年11月举办了“信用德州”故事大奖赛,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16名、优秀作品奖20名。自今日起,本报(网)将选择部分优秀作品陆续发布。

父亲是个没有故事的人。

父亲属牛,老实厚道,甚至可以说是木讷,遇事爱认死理儿,认准的事儿,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娘总爱说他是牛脾气。

在农村,有句俗话: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然而我可怜的父亲,年轻时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穷的揭不开锅,又没有什么手艺,只能选择这种付出太多辛苦,只能挣点小钱的营生。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已经在做豆腐了。

人们嘴里吃到的爽滑鲜嫩的豆腐,要经过泡豆子、磨豆浆、煮豆浆、点豆腐、压豆腐等十几道工序才能成形。做一个豆腐需要从早忙到晚,还要在第二天早早起床,去县城走街串巷一斤一斤的卖完。最初,家里连自行车都没有,只好用独轮车推着,步行十多里去县城,后来有了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才省力了些。卖回来的钱都是毛票,父亲总是在吃完中饭后,面带微笑把那些角票从提包里倒出来,一毛一毛的数出来,码整齐。好像此时幸福生活在向他招手。

做豆腐是个手艺活,点豆腐最见功底。卤水用的多,豆腐就会老,吃到嘴里有苦涩的味道;卤水用得少,豆腐则太嫩,压不成个儿,做菜的时候也容易碎。除了量的把握,还有温度的掌控,点豆腐时,豆浆太热太凉都不行。

做了豆腐的父亲,心里就只有豆腐,再也装不下别的了!他研究豆子泡发的时间,研究卤水的用量,研究点豆腐时搅拌的力度,研究压豆腐时时间的长短……慢慢的,父亲的豆腐做得越来越好吃了!

父亲不但豆腐越做越好,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干净的人。做豆腐的用具总是洗刷的光光亮亮,身上的衣服也穿得整整齐齐,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买他的豆腐,渐渐地在县城父亲有了一批老主顾,他们每天早上只等他的豆腐吃,甚至有些人成了父亲的朋友。见了面,买一斤豆腐,拉几句家常,非常开心。每次家里有事做不出豆腐时,他总是在头一天就告诉他的老朋友们。

有一次,父亲着凉感冒,发烧烧了半夜,母亲忙忙的起来给他烧了姜汤,又让他吃下退烧药。他才迷迷糊糊睡下。清晨,刚刚退烧的父亲非要去买豆腐。母亲极力劝说,可是他却着急地嚷道:“那些朋友还等着我的豆腐下锅呢!况且有位老主顾今天家里有事,预定了十斤呢!我怎么能耽误人家的事!”母亲也生气的说:“你不去买豆腐,人家就挨饿不成?!”最终,还是没有阻挡住父亲骑上三轮车又去卖他的豆腐了。虽然,那天回来累得浑身酸软,可是,父亲看起来非常心安。这就是父亲,一个认真又倔强的老头!

父亲的豆腐做得好,后来,一个商场的人找到他,希望父亲改善一下点豆腐的工艺,用他提供的方法,可以每天收购父亲的一整个豆腐,放到他的商场里去卖。那时候,已经有了另类的豆腐,大家都说,那种豆腐颜色非常白嫩,外观格外细滑,而且最重要的是豆子的出豆腐率很高,可以多赚钱。有人传言豆腐里加了别的添加剂,但是到底是怎么回事父亲他们也说不明白。他们都在怀疑,那样的豆腐对身体有没有伤害。现在听这人一说,父亲马上警觉起来,他断然拒绝了那人的请求,因为他相信,他做出来的手工纯天然的豆腐可能不好看,但是一定是最健康的。别人都说父亲死心眼儿,如果依了那人,父亲就不用每天走街串巷辛辛苦苦去买豆腐了,还能增加收入。可是父亲却不为所动,依然每天做他的豆腐,交他的朋友。

后来,父亲老了,做不动豆腐了,可是他经常和我们聊起那些做豆腐卖豆腐的岁月,言辞间带着骄傲和自豪,仿佛那是他一生打拼的事业……

(作者:蔡连霞。作者系平原县第二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