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近日,新华社发布了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纪要。在本次会议中,首次明确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由此提出要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结合目前部分地区已进入复工复产的阶段,地方债也开始恢复发行,期待已久的基建周期即将开启。但在疫情之后,基建的投资领域与方向是否会产生变化?
基建“补短板”
近年来,“补短板”一直是基建的重要主题,在疫情中也暴露了基建领域存在诸多的不足,那么在疫情后,基建的补短板重点投向哪些领域呢?
第一,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
疫情固然暴露了我国人均医疗资源的短缺,但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是极其复杂的,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加强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可能会落实到“十四五”规划之中。因此,疫情真正推动的是我国医疗改革的进程,而非短期基建的投入;在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目前最急需补齐的短板是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
疫情后,各地如何妥善管理、运输、处置各类医疗废弃物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加强、加快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能力、管理体系就是当下最需要补齐的基建短板。
第二,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
在各地陆续复工的过程中,处处填表让许多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也让工作效率难以提升,这是如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推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联通各级政府,提高跨层级、跨部门协作的效率。许多地方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如上海还发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文件。但是,要真正的实现政务信息化,需要的是顶层设计、统一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着重推动政务信息化工作。2月20日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答记者问。会上提出,促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迭代、整体推进和集约创新,并且统一体系建设、加快项目实施。从国家层面进行由上至下、统一联通的政务信息化建设。
第三,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类基础设施。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2020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疫情的影响下,许多群众的生活受到了切实影响,推进保民生类基础设施就成了当务之急。
因此,未来将有一批民生基建项目快速推进。针对农村居民的,以农村公路、农村环保、农村水利、乡村振兴等农业农村类基础设施为主;针对城市居民的,则体现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学校扩改建、环境整治等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的项目为主。通过这类项目的推进,切实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帮扶影响较重行业
在疫情中,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行业等产业受影响很大。因此基建政策也会适当向这些领域倾斜,通过有针对性的基建投资,来带动行业的复苏。那么,哪些行业将具体受益呢?
首先,交通产业将加大投资力度。2019年,中央就曾对交通领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储备体系加快了一些重大交通运输项目的前期工作。除了重大项目外,农村公路领域也是近年来的投资重点,一批农村公路项目蓄势待发,交通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力基础。因此,在疫情过后将在短期内加大交通产业的各项投资力度,既促使整个行业回到正轨,又可以向经济受损最严重的中部地区精准施策、加大帮扶力度。
其次,文体设施将进行一轮升级改造。文体设施是普通民众生活的迫切需求,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兴建了多处文体娱乐设施,国家还颁布了相关政策来促进文体产业的发展。考虑到群众日渐升级的服务需求与文体产业的现状、文体设施的卫生需求,进行一轮升级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帮助产业渡过难关,又提升公共服务的运营质量,文旅项目将迎来新的机遇。
旅游业是我国近年来高速增长的行业,但在本次疫情中受到较大影响。与文体设施集中在人口密集地区不同,我国许多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区都位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一二产业都相对薄弱,只有围绕核心旅游资源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今年对文旅项目一定会有政策性的利好,以及新一轮的提质改造。
强调有效投资
我国的基建投资体系正在逐渐成熟,那么如今在基建的开发方式上是否会有所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今的基建,强调的是有效投资。
怎样的基建算有效投资呢?这要从项目如何运作说起。
如果是采用政府直接投资、公益性平台代建等模式实施的,完全由财政资金负担支出,那么应当满足财政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要求,确保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当然,项目事前决策与论证的重要性也在逐渐提升。钱花在刀刃上的,才算有效投资。
如果是采用专项债、PPP等市场化模式运作,且有一定现金流收入的基建项目,那么应当满足项目设计时预计的收入目标。既然市场化运作,那么自然要满足市场化的盈利要求,才能证明投资是有效的。
如今,基建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不仅投资领域紧随政策,投资力度与管控也趋向成熟。正如中央屡次强调,今后只有“精准施策”,决不搞“大水漫灌”,基建领域同样如此。
(作者单位:北京明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杨晓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