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暂时的考验或许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2020-03-1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服务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产生巨大影响。图为北京某商场售货员正在等待顾客光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苗露/摄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服务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产生巨大影响。图为北京某商场售货员正在等待顾客光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苗露/摄

中国发展网 我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吸纳就业人数都居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4%,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从业人员比重近50%,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达72%。由此可见,服务业既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稳定器”,也是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主力军。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冲击较大,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六稳”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

影响剖析

笔者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一季度服务业增长将产生较大影响,而其中对于传统服务业的影响远远超过新兴服务业。具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

“面对面”服务的传统领域遭受巨大冲击

今年春节以来,为阻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我国采取了封城、交通管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等一系列公共防疫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面对面”服务的领域,如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会展等的影响首当其冲。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于春节,正是这些服务业一年中最为活跃旺盛的时期,其损失无疑是惨重的。

——餐饮业和商贸业。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餐饮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因受公共防疫措施的影响,全国餐饮业近乎整体性闭店。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46721亿元,其中15.5%来自春节期间这一传统消费旺季。而截至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9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7成到9成之间,营收损失在7成以下的仅为5%。

根据恒大研究院数据,仅在春节7天内新冠肺炎疫情已对餐饮业零售额造成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

据中国饭店协会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5109家酒店的调研,今年春节7天内疫情造成了12.3亿元的营业损失。

笔者认为,餐饮企业在无法营业的同时,还要承担房租、员工薪酬等固定成本。外卖业务由于小区防控严且要向平台支付佣金,业务大量减少。餐饮业作为资金链条较短的行业已经开始陷入现金流短缺的危机,尤其是中小企业占绝对主体,抗风险能力脆弱,融资贷款难问题更加突出。

——旅游休闲娱乐业。

从监测数据来看,有组织的旅游活动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面停止;探亲访友游客同比也减少了76%以上,目的地活动半径持续收缩到2公里左右,减少了近一半的预期消费。旅游活动的“停摆”让旅行社、住宿、景区、购物等产业链上的企业蒙受损失。据有关机构参照近3年的数据测算,常态下2020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应在4.5亿人次左右,旅游收入预计达5500亿元。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显示,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下降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下降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此外,电影业的春节档是全年票房收入的重要部分,今年春节档异常冷清,大年初一票房仅181万元,而2019年同期票房高达14.58亿元,票房收入仅为去年的0.1%。

——交通运输业。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在为期40天的春运中,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4.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50.3%。其中铁路发送旅客2.1亿人次,同比下降47.3%;公路发送旅客12.1亿人次,同比下降50.8%;水路发送旅客1689万人次,同比下降58.6%;民航发送旅客3839万人次,同比下降47.5%。

——会展业。

随着春节后持续限制人员流动,所有会议、会展等活动也都相继取消或延期,因此给会展业带来巨大损失。有关机构预计4月份之前的展会基本延期或停办。

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UFI中国会员的影响调查报告》显示,UFI主办会员在2~3月份延迟或取消的55场展会净面积总数达2909850平方米,27家UFI场馆会员共延迟或取消了158场展会。

据专家预测,若新冠肺炎疫情在第一季度结束会展业损失约在10%~20%;若在第二季度结束损失约在30%~40%左右。假设疫情第一季度结束,以2018年中国会展业产值6000多亿元计算,会展业的损失约为600亿~1200多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仅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服务业景气指数回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0.1%,比上月下降23.0个百分点;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消费行业需求骤减,商务活动指数均落至20.0%以下。

即使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刚需消费品的冲击可能因网购得到较大程度弥补,但对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等可选择性消费的负面影响或许在短期内也难以弥补。

互联网数字经济新业态逆势上扬

研究发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互联网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强大优势。如网络消费、网络办公、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金融、网络娱乐等均实现逆势增长。

例如,从快递业数据可以看出网上消费增长幅度很大。据国家邮政局统计,今年1月份春节期间全国邮政业揽收包裹8125万件,同比增长76.6%;投递包裹7817万件,同比增长110.34%。

此外,有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份远程办公企业规模超过1800万家,远程办公人员超过3亿人。95%的网民增加了线上娱乐和服务的使用,爱奇艺、芒果TV和腾讯视频会员数量分别环比增长了1079%、708%和319%。在线医疗需求激增,据平安好医生公布的数据,1月20日至2月10日,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今年1月22日至2月6日,APP新注册用户量较前20天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增长达9倍。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2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中,在调查的21个行业里,有19个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但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电信、互联网软件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虽有所回落,但在云办公、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技术的支撑下,明显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平,分别高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13.2和11.3个百分点。

政策建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服务业暂时带来了困难,但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并逐渐落实,这样的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同时,疫情也为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从供需两侧发力实现结构升级,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能。

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确保中央政策落地

近一段时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精准、全面、力度大,对于促进“六稳”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方面,包括降低企业税赋、融资成本、生产要素成本和“五险一金”,给予企业阶段性社保费减免、住房公积金缓缴、贷款利率下调、还本付息延期等优惠政策,为民营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造成合同履约、劳资关系等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优化信息服务等举措。

例如,在减税降费措施方面。规定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对除湖北省以外的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湖北省免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2020年1月起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2020年2月22日至6月30日,阶段性降低非居民用气成本;从2020年2月起,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期限不超过5个月;对大型企业等其他参保单位(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可减半征收,减征期限不超过3个月;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电费统一按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2020年3月至6月阶段性减免部分征信服务收费。

又如,在资金支持方面。规定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中信保公司对中小微外贸企业进一步降低保费费率,简化服务程序,合理缓交保费,在定损核赔时予以酌情处理。

这些好的政策措施,如何能真正落实,让企业从中真正受益?笔者建议,首先,应指导企业用足用好现有的各项政策措施,建议综合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和行业协会等渠道宣传政策,使中小企业尽量周知,对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大型企业采取个性化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其次,应采取安全特殊措施和标准稳步推动复工复产,建议采用特殊时期的管理办法,如限制人数等办法保证景区、饭店、超市、商场等安全营业,保证生活服务类企业的复工与生产性服务配套;最后,应因地制宜,对于疫情严重地区防控疫情仍是首要任务,对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则要防控和生产并重。

实施数字赋能服务业战略,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新冠肺炎疫情在使传统服务业遭受重创的同时,也使互联网新业态规模化增长迎来新阶段——“宅”+“网”的模式可能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劳动者的新模式,从而为新兴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与传统服务业更新迭代提供了重要机遇。

对此,笔者认为,应将数字赋能作为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推动传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服务业发展的新动能,实现服务业结构升级。

首先,应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深刻的“无接触式”场景变化。从餐饮、购物、娱乐到办公、教育、医疗、金融、会议等各种过去线下的活动被大幅度线上化,增强了人们对互联网新业态的认识、使用和消费。应因势利导,促进人们的消费行为向线上转移,促进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娱乐、数字金融、数字办公等数字化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

其次,应大力支持餐饮、零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采用“线上+线下”的新销售模式。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尤其要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的“无接触配送”“智能取餐柜”“人力资源共享”等新业态就是模式创新的范例。

最后,应适时研究出台适用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相关行业规则,为新业态发展提供鼓励包容、审慎监管的制度环境。

综上所述,具备了政策有保障、消费有需求、市场有供给、技术有支撑的基本面,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分别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王晓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博士后郭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