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新冠疫情国际日报(0406):全球九成学生受停课影响 南亚面临第二波疫情冲击

2020-04-08 中国青年报

图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4月6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全球“大流行”的第25天,距离1月13日泰国报告中国以外首个确诊病例过去84天。世卫组织在6日发布的第77期新冠肺炎每日疫情报告中称,世界范围内有90%的学生、超过1.5亿名儿童和年轻人受到停课影响。

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7日8时,全球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近7.8万例,累计确诊超过120万例,达1214466例;死亡67767例。全球新冠肺炎平均病死率约为5.57%。目前全球已有211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病例,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13万。美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累计确诊病例总和逾63万,超过全球的一半。

美国仍是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截至美东时间6日20时24分(北京时间7日8时39分)的统计数据,全美已有超过36万人感染新冠病毒,单日确诊病例增幅再次回弹至3万例以上;累计死亡病例已过万。总统特朗普6日在白宫记者会上称,疾控和医学专家告诉他,未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可能大幅增加,美国已为此做好准备。

西班牙和意大利6日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增幅继续放缓。西班牙当日新增确诊减少至约5000例,新增死亡637例为3月25日以来单日最低;累计确诊约13.6万例,死亡约1.3万例,治愈率较高约为30%。意大利新增确诊减少至4000例以下,累计确诊约13.2万例,死亡约1.6万例。但是,两国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仍呈小幅上涨趋势,西班牙9.76%和意大利12.47%的病死率仍大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德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第6天下降,6日新增确诊约3200例,较3月31日的近期峰值减少逾40%;病死率仍处于1.75%的较低水平。德国确诊病例累计约10.3万例,死亡1810例。路透社6日报道援引的一份德国内政部行动计划草案显示,德国已在设想分阶段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瑞士、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疫情也显现缓和迹象。相比之下,法国和英国疫情形势依旧严峻。

法国6日新增确诊病例再次反弹至5000例以上,单日确诊增幅仅次于西班牙,确诊病例累计约9.8例;单日新增死亡达833例居欧洲国家首位,累计死亡近9000例。法国卫生部长韦朗6日通报说,法国累计死亡病例中约有27%是养老院中的失能老人,为此,法国已启动一项为弱势群体进行新冠病毒检测的行动,主要面向养老院里的老年人、残疾人和专业陪护人员。

英国6日新增确诊病例虽较前一天近6000例的峰值有所下降,但仍有3829例。英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万例,从3月27日过万例到过5万例仅用了10天时间。累计死亡超过5300例,确诊患者病死率高达10.28%。首相约翰逊6日晚因病情恶化被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首相府发言人说约翰逊目前意识清晰,将他转到重症监护室只是一个预防性措施。

伊朗6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第5天在3000例以下,累计确诊超过6万例。伊朗病死率稳定在6.18%的水平;累计治愈患者24236人,超过确诊总数的四成。

韩国单日新增确诊连续第2天降至50例以下,累计确诊10331例。疾病管理本部6日表示,韩国有51个确诊病例治愈后核酸复检结果呈阳性,原因很可能是“”病毒复活”,而不是再次被感染。

日本6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300例以下,累计确诊突破4000例。东京都新增确诊降至100例以下,但无法追查感染路径的感染者多达73人,占当日确诊病例的近九成。首相安倍晋三6日表示“最快将于7日”发布紧急事态宣言。

南亚正面临第二波疫情冲击。印度6日新增确诊病超过10%,累计确诊病例达到4778例。巴基斯坦6日新增确诊超过600例,累计确诊达到3766例,首次进入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国家前30位。巴基斯坦卫生部4日向该国最高法院提交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行动计划报告预测,到4月25日,可能会有5万人左右感染新冠病毒。

非洲疫情仍在发展。据非洲疾控中心统计,截至非洲东部时间6日下午5时(北京时间6日22时),55个非盟成员国中已有51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457例,较前一日同期新增721例。世卫组织6日表示,目前一些非洲国家病例数量较少,还存在机会窗口。加上非洲病毒检测能力已有大幅提高,若采取迅速行动,仍可避免最坏情况发生。

世卫组织官方微信公众号6日发布驻华代表高登·加莱亚(中文名高力)博士近日接受WHO欧洲区域办事处采访的内容节选。高力认为,中国在疫情应对中非常有力、有效的一个方面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限制传播措施。各国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谨慎制定应对措施。对中国、新加坡、韩国有效的措施可能无法直接照搬到欧洲国家,反之亦然。他同时强调各国相互学习、通力合作十分关键。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