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北京某小区门口居民取快递。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公欣报道 2月3日,北京的寒风凌冽刺骨,朝阳区豆各庄段的京东快递员小李依然骑着快递车风尘仆仆地赶在送快递的路上。这时候正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各大小区的门口除了京东和顺丰的快递车,已经很难见到别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小李所在配送区域的小区已经大部分实行半封闭管理,快递员被禁止入小区,只能在指定的大门口等住户来取自己的快递,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在一个小区门口小李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3月25日,当家住朝阳区恒大御景湾小区的小龚在电话里被快递员告知,小区已经对“快递”解禁,住户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南大门去货架上去快递时,竟然有种莫名的兴奋和释然。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一度让一天要下楼跑到500米外的南门取几趟快递的小龚有些“崩溃”,一趟换一幅口罩,让本来口罩贮备就不够丰富的小龚十分“头大”。
疫情牵动物流业供需两端的“人心”,亦牵动这个行业的发展“神经”。2月3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1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49.9%,较上月回落8.7个百分点;中国仓储指数为51.1%,较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4月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较上月回升25.3个百分点;中国仓储指数为52.7%,较上月回升13.7个百分点。疫情期间行业数据如此的波动起伏,对于一向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的物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考验。
不过,就疫情对于物流业产生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态势,采访中大多数专家持积极乐观态度,“疫情之下,线上需求井喷提升了物流业的业务量,对于物流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利好,疫情下产生的无接触配送等业态对于末端配送的变革,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契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生态
疫情之前,小龚并未觉得自己是个“网购达人”,然而随着2月份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由于不能出门,小龚的吃和用,包括米面牛奶和一些生鲜产品等基本全部靠网购,有时候小龚一天要下楼去取四五趟快递。而在小龚的带动下,小龚的父母也开始在线上买一些食物及生活用品,一家人的网购需求居然在疫情期间直线上升。
京东不久前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春节粮油成交额同比增长15倍,其中食用油成交额同比增长556%,米面杂粮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20倍,方便速食类成交额同比超10倍,牛奶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300%,饮用水成交额同比增长200%。
正如受访专家所言,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线上需求进一步增长,“网购”更深入人心,带来了物流业务量持续增长。“除了快递需求外,日常生活需求的线上满足,集中培育了客户的购物习惯,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订单量的增加带来了即时配的需求倒逼,助推即时配行业发展。”付一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而从统计数据来看,3月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已达到51.5%,比上月回升25.3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行业有序推进物流企业复工复产,运输防疫相关物资和民生保障需求回升。从后期走势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有明显回升,尤其是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升至58.1%,反映出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为乐观,物流活动回升进一步看好。
小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月份的时候派单数量还相对较少,但是目前派件单量显著提升。不过,受部分工厂和商户未恢复产能影响,单量仍稍显不足。“疫情之前平常每天能送200多单,现在平均下来可以达到110~150单。”小李说。
据悉,早在2月初,就有多家快递公司率先宣布正式复工。截至3月9日,菜鸟联合“四通一达”宣布,除疫情集中的湖北地区以外,全国快递网点100%复工,每天处理的快递量超过去年同期。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截至3月底行业复工人数近300万人,复工率达到92.5%,日处理邮件快件稳定在1.6亿件以上,复产率超过80%。
新契机
疫情期间,全国各城市小区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基于“无接触配送”的初衷,也将快递员拦在了小区门外。在小区大门外“摆摊”成了小李的工作常态。有时候,小李一天于网点和配送小区要跑好几趟,但每趟都有“无法按时送达”的快件。即便如此,他也得等在小区外,一直等到收件人签收。
也是在此期间,小龚所住小区的南大门外,摆上了一排长长的货架,用来作为快递员们的暂时“驿站”,住户们可以在快递员的电话提示下,自行去货架上取自己的快递。
而对于“无接触配送”的提倡,一些快递企业也在实际行动上作出回应。如,从1月23日起,顺丰在武汉市域范围提供自寄自取为主的收派件服务,届时快递员将提前与收件人电话联系,采取预约放入丰巢等快递柜,或网点自取自寄等形式交付;美团则开通了“无接触配送”业务,即配送员和用户约定将商品放到物业中心、公司前台、门卫值班室等指定位置,减少配送员与用户的直接接触。
在相关受访专家看来,此次疫情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无人化、智能化、无接触化的新需求。这些需求引发了物流企业对相关数字化技术的新一轮思考与尝试,也将推动物流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
付一夫认为,疫情期间,物流企业面临人工短缺问题、客户面临接触送货员存在感染风险的问题,随之带来了无人化智能化设备、无接触配送等方面的应用,也帮助物流企业和消费者深入了解到了数字化的重要性。
事实上,疫情之下,物流产业链涉及到资产、库存、调拨、分配等“硬件”配置,更加考验科技含量以及统筹能力等“软实力”,一些经营模式传统、没有深度合作关系、运营能力不强的企业将会出局。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表示,未来运营效率较高,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中心已初现雏形和数字化、线上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将会在危机中逆势而上。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调研发现,由于各地防控政策不一,虽然物流业复工复产进入快速通道,但近段时间“路通运未通”、“复工难复产”等问题仍然突出。近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全国2000多家物流企业开展了复工复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人员返岗不够、社会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物流企业复产率仅为满负荷运转水平的1/3左右,存在“复工不复产”的现象。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物流企业确实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复工未达产的现象,一些企业的实际运转率还不到满负荷运行的一半,原因跟其他行业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一方面,不少地方因为要求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外地员工返岗需要隔离观察,短期之内客观上确实造成了员工的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其他一些行业也处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也在恢复之中。
新趋势
对于物流行业,小龚和小李作为供需两端的见证者,疫情期间无疑对于该行业的发展波动感触最深。就小李而言,从大门外“摆摊”无接触配送到正常送达,从每天只有几十单到恢复到百单“专业户”,这中间透射的是整个物流业在疫情期间经历的“跌宕起伏”;就小龚而言,从以前的爱逛超市到现在的所用物资全部“网购”搞定,从每天下楼跑到南大门取好几趟快递到恢复之前足不出户就能拿到快递的日子,这背后所映射的也是整个物流业面临的“疫情之变”。
那么,究竟疫情过后物流业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疫情过后,领先物流企业必将吸取这段时间的经验,加快数字化转型。”付一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物流行业下一步必将会进行深度的数字化改造,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迎合市场的定制化需求,不断完善智能端,打造智慧供应链,形成物流业的全方位数字化体系。
在丁伟强看来,对于物流行业,资金问题并不是根本问题,最核心的在于商业模式的改变。“未来做物流,不具备数据化+网络化运营能力,就无法保障时效性和快速匹配的规模效应,企业将很难发展。”丁伟强表示。
也有受访专家提出,对诸多一直想要实现差异化发展的物流企业而言,此次疫情催生的新模式、新市场、新业务、新生态合作机遇,都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未来有序稳定的恢复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督导和引导。据悉,近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包括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降低物流相关行业收费负担等纾困政策,全国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随之全面铺开,物流业复苏步伐加快。
有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要着力推动建设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增强物流业应对外部冲击和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启动2020年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建设。通过推动这些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来带动相关物流企业加快复工进度。同时也支持和鼓励地方对复工的物流企业和新开工的重大项目优先协调供应防疫物资,促进物流企业顺利的复工复产。(本系列报道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