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南方都市报
11月16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特聘教授李金惠在“百事无废公众教育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当前全国“无废城市”试点进度并未受到新冠疫情延误。他认为,“无废城市”最终目标不仅局限于固体废弃物处置,而是要倒逼生产、消费等向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杨小玲在会上表示,伴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我国大中小城市都面临严峻的固体废物处理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还不够充分,部分城市垃圾围城问题还是存在的。“应该说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质量改善的期盼还是有一定距离。”
为此我国提出建设“无废城市”,并在全国“11+5”试点城市和地区进行为期2年的试点。
李金惠长期关注研究“无废城市”建设。他介绍,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4月底完成了试点城市的选择,5月份各城市开始研究方案,9月各地的方案全部通过了咨询委员会的评审。“这种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他称。
他在透露“无废城市”试点城市的工作进展时表示:“到现在也就是约一年的时间,中间还遇上了新冠疫情,但各地的进度并没有受到疫情延误,仍在按部就班地完成。”
当前“无废城市”试点取得了哪些成果?李金惠介绍,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方面,试点城市的成效非常显著。
另一方面,试点城市先行先试,还解决了固体废物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问题。
同时,试点城市推行“无废”理念,还为宣传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例如,通过“无废”进校园、进机关、进景区,进比赛等活动,向人们宣传城市绿色发展的模式。
“过去倡导‘无废’的时候,还有很多人质疑‘无废’这个理念不科学。现在来看,‘无废’理念实际上已经深入人心了。”李金惠解释,“无废”的理念并不是说不产生废物,而是使废物在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
李金惠认为,“无废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要体现绿色发展的模式,倒逼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这要求我们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科技引领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它不单纯是解决固体废物的问题了。”
李金惠表示,“无废城市”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续肯定还要继续进行示范试点,从不同层面推动。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