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7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前方记者 公欣
“‘十三五’时期是榆林全面加快追赶超越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力推开七个方面九件大事和27项阶段性重大事项,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难事、要事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日前,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榆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临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迈上3000亿元和4000亿元两个新台阶,年均增速7.3%,人均GDP突破1.7万美元,从全国第48位跃升至2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5年居全省首位,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8.5%,地方财政收入达406亿元、年均增长7.3%。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以来,榆林市累计实施市级重点项目1238个、完成投资4119亿元,分别较“十二五”增长145.1%和51.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年均10.5%的高速增长。
李春临介绍说,榆林市以引进大型龙头企业为牵引,一大批战略性、支撑性、带动性项目落地建设,累计建成重大项目188个,其中百亿元以上5个、五十亿元以上11个、十亿元以上43个、亿元以上134个,形成“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发展格局。同时,确立“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以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芳烃等为核心,培育发展高端聚烯烃、化工新材料、特种油品等高价值产业板块,推动原料向材料转化、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制品延伸、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十三五”期间重大能化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1500亿元,建成靖边填平补齐、神华一阶段等一大批高端能化标杆项目。
“‘十三五’时期榆林市转型升级破题开篇。”李春临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支撑的现代煤化工新格局加快构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1+3”战略协议全面落地,省市共建科创新城实质起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食产量跃居全省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非能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1%以上。
谈及“十三五”时期榆林市的发展经验,李春临从3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是深化市情认识,理清榆林的发展思路。聚焦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找准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榆林的结合点和落脚点,形成了“理念技术学习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体制机制借鉴沿海成熟经验”的思想共识;确立了重要战略和重大项目聘请院士级专家参与的决策模式;构建了整体推进与抓点示范相结合的工作路径;扭转了“形势一好就放松抓经济、煤价一涨就忽视调结构”的思维定势;打破了“工程冬眠、干部冬闲”和在施工期项目等手续、资金等开工的怪圈;建立了四大班子成员协同抓发展和专班推进重点工作的机制,调动了全市上下加快追赶超越的干事创业热情。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守护榆林的绿水青山。针对榆林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的矛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战略位置,召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榆林市委全会,出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决定》和《实战方案》,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域治水”,统筹山水林田坝草沙系统治理,市县两级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高标准推进水资源供给保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培育等八大行动,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榆林的发展活力。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运用系统集成思维,全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形成“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框架;上线运行营商环境监测平台,全面推行“逢办必查”的信用监管机制,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瞄准制约榆林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推进煤炭矿业权清理整顿、增量配电、园区改革等一系列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举全市之力打造科创新城,积极建设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纵深推进“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智能无人系统、氢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