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4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数字农业是创新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制高点的战略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侨联副主席、国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乃科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当前,数字农业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当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期,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进程,盘活数据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全面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陈乃科表示,数字农业发展中存在以下三类短板:
第一,数字农业产业基础有待夯实。当前农业的数字化进程不快,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农业整体比重的平均值为7.30%,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不同区域间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平衡。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部分山区信号较弱或覆盖不全,不用区域之间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二是不同农业产业和生产主体之间数字化发展不平衡。设施农业的数字化水平提升较快,大宗农产品生产数字化提升较慢;由于前期投入主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化主体应用数字农业的积极性较高,中小型农业主体难以承受高成本。三是数字农业人才资源不平衡。虽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和农业领域人才资源十分丰富,但既懂农业又懂数字经济和大数据推广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信息和农业技术融通的跨界人才更是缺乏。
第二,数字农业技术应用有待深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比例不高,生产领域大规模推行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化生产设施和技术难度大,数字农业在生产端的规模化应用任重而道远。一是应用深度不够。目前数字农业技术仍以表象运用为主,多以视频监控、大棚卷膜机、物联网等基础性应用的形式,农业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二次分析有待加强。二是应用广度不够。数字农业设施和生产技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全产业链和各产业融合的数字化应用不够,将预警预测、生长数据分析、智能专家决策融会贯通的“综合智慧”需不断完善。三是应用的实效性有待加强。由于农业生产过程发散,生产主体复杂,需求千变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相比,针对农业的异质、异构、海量、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依然缺乏,数字农业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实效性不强,加强适农大数据技术研究迫在眉睫。
第三,数字农业统筹管理有待加强。一是“建管用”统筹管理有待提升。国家、省、市、县、乡镇、数字终端发生主体之间信息联通不畅,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大数据应用一盘棋。二是农业数字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和融合程度不高,生产指导的手机应用、公众号等互联网服务平台缺乏统一管理和整合,农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总体较为分散,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影响力大的较少。三是农业数据采集和管理有待规范。由于农业数据有着天然的复杂性和典型的时空特征,品类、品种、栽培模式的数据多样化导致数据标准化采集存在难度。此外,适合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的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规则有待制定和完善。
对此,陈乃科建议以数字农业建设加速农业智慧化转型。
第一,科学谋划,协调推进,夯实数字农业产业基础。把握5G时代网络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从全域数字化角度,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均衡发展。一是加快补齐短板,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努力补齐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加快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硬件设施能力。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不同区域协调发展,做到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全覆盖。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出台促进数字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针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点产业加频加密设备设施,补齐人财物不足的短板。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网络提速降费、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鼓励引导科研院校、电信及移动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和推进数字农业技术和平台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相关项目。三是强化人才支持,重视数字农业高端人才的引育培养。重视加强数字赋能推进各产业融合人才的培养,建立全面的人才保障体系,拓宽发展渠道,提升农业农村工作吸引力,鼓励引导、吸引数字农业综合人才向农业农村一线流动,加强外部“输血”,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积极培育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活跃主体,加强农业干部和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和技术培训工作,打造一支爱三农、懂应用、会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提升乡村智治水平。
第二,深入应用,加速融合,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开发、利用大数据这一新型农业资源,加快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农民生产生活、政府部门监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与信息支撑。一是延伸应用深度,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在各产业中的深入应用。完善农业产业基础数据体系,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动态监测,不断丰富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市场价格等大数据库信息,使农业大数据在政府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区域农业环境信息的深度挖掘与高效管理,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向农业行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二是拓展应用广度,加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单纯的农业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不算“智慧农业”,需打造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现代化农业管理体系,基于田间数据实时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病虫害预警和科学种植技术指导,融合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模块和农产品销售、农旅融合等模块,实现农业技术链、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的联动。三是完善服务供给,提升应用实效。加大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力度,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积极推广遥感监测、智能识别、自动控制、机器人等设施,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探索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及推进路径,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力度,让现代农业建设更多地惠及普通农户。
第三,统筹管理,整合资源,优化数字农业综合服务。促进要素融合,提升数字农业服务保障力度。一是统筹协调,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强化一体设计、协同并进、融合创新,加快搭建乡村智慧网,加强省、市、县、乡镇、经营主体等各层级的系统对接和管理,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作用和优势。二是整合资源,深化农业信息惠民服务。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议推广浙江的“两区一基地”智慧数字农业综合服务,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影响力大的应用APP等平台,远程监测、实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扩大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的覆盖面。三是规范管理,推进长远发展。加大各地以城市大脑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产业基础数据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针对部分省市自然灾害多发等特点,融合应用数字技术加强农业生产数据、气象资料、农情资料等基础数据的规范采集,构建与完善农业灾害数据库,提升应急预警与防控能力。从法律层面厘清数据安全边界,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标准、应用范围和共享权限。注重数据库、服务平台、人才等各要素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