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2021-03-04 中国发展网

——专访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周连华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系统总结了‘十三五’发展成就,擘画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宏伟蓝图,设定了未来5年着力实现‘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行动路径和时间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周连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直言“这将成为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回顾“十三五”成就、展望“十四五”发展,周连华对2035年的远景充满信心和期待。

604088d54758d

图为周连华调研扶贫产业项目推进情况  供图/山东省发展改革委

1亿山东人的“十三五”成绩单

在周连华看来,“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1亿山东人交出的“成绩单”既令人鼓舞又催人奋进。

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生产总值连续突破6万亿和7万亿大关,2020年经济总量达7.3万亿,取得增速3.6%的较好成绩,稳居全国第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作为1亿人口的大省,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2020年的7.3:39.1:53.6,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5.1%。在全国以2.8%能耗增长支撑5.8%经济增长情况下,山东以1.2%能耗增长支撑了6%经济增长,正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迈进。

发展动能实现战略性转换。“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6.6%,高于经济总量增速3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3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4万家,发展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环境实现系统性重塑。推出重点改革举措529项,形成110项制度成果,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分别压减54.4%、42.6%、24.2%,市场主体达到1186万家,企业开办时间由20天压缩到1天,制度环境、法治环境、营商环境得到脱胎换骨的系统性重塑。

604088d5bedb6

图为周连华调研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供图/山东省发展改革委

基础设施实现突破式发展。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110公里,从全国13位跃居第3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73公里,三年增长28.8%,重回全国第一方阵;整合后的山东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突破14.2亿吨,跃居全球第一;接纳外省来电能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分别是2017年的2倍、1.8倍,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不断夯实做强。

人民生活实现根本性改善。累计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达标,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86元,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维持在80%左右,全面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的制度体系,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高质量发展的山东路径

“我们牢牢抓好动能转换‘牛鼻子’,坚定不移‘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集中打造‘十强’现代优势产业。”据周连华介绍,近三年时间山东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30家、“小巨人”企业141家,聚力实施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东重工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城等一批引领性重大工程项目。

为不断释放改革创新“源动力”,山东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和体制机制障碍,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发区改革、国企改革、财税金融改革,持续推动流程再造,成效显著。山东启动了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蓝鲸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山东坚决锚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总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增加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滚动实施20件民生实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率先出台不分国籍地域的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快建设康复大学、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分中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始终算好绿色发展“长远账”。全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集中打赢八场标志性重大战役,深入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相关数据显示,山东空气综合指数三年改善14.9%,PM2.5浓度下降14.8,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3.5%,劣五类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14项战略任务助力“走在前列、全面开创”

——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教产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到2025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50%左右,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

——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塑强现代产业新优势。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聚焦打造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加快构建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到2025年,“四新”占比将由目前的30.2%提升到40%。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主动拥抱和积极融入数字时代,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新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政府和社会数字治理水平,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为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山东方案。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启动促进生产消费双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十大类统领性工程”,建设“枢纽+通道+网络”现代流通体系,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擦亮“全国农业看山东”金字招牌。到2025年,力争高标准农田达到800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

——奋力向海图强,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到2025年,沿海港口综合吞吐量达到18亿吨,加快特色化、高端化、智慧化发展,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支持济南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设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

——聚力改革攻坚,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系统性、标志性成果,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扩大有效制度供给,建设山东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实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到2025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50家以上。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快推动儒家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古籍整理工程,建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沂蒙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国际旅游目的地。

——推动绿色发展,绘就绿水青山齐鲁画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以鲁中山区、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沿海岸带、黄河保护带和大运河保护带为主体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到2025年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85%以上。

——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高水平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韩(威海)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谋划实施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版,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以“市市通高铁”为目标,打造高质高速轨道交通网,到2025年,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400公里;加快高速公路扩容改造、道路加密、省际衔接及区域连接线项目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0公里左右;构筑现代化机场群,形成“三枢九支”民用运输机场格局。到2025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

——加强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更大力度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布局建设若干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立信访积案常态化化解机制,努力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率达到100%,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塑造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