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填代表:建议全国疫情防控一盘棋以稳定消费

2021-03-05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进口冷链食品检测阳性时有发生,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仍将是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汇总当前零售、餐饮连锁经营企业和食品生产企业反映情况发现,消费恐慌心理持续蔓延,企业防疫成本不可预测攀升是影响稳定消费的桎梏,全国科学防疫一盘棋迫在眉睫。

第一,限制人员流动的防控措施影响客流回暖。2019年同期相比,主要城市中:超市,20205-12月的客流量始终没有恢复至2019年的同期水平,平均客流下降20%-30%。餐饮,自20204、5月开始客流回暖,在南方6、7月份已基本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全国9、10月份已超同期水平。但2020年入冬以来,受多地散发疫情影响,北方餐饮客流量迅速下降普超30%,全国餐饮节前旺季难旺再次成为商家的心结。购物中心是零售、餐饮、服务业在内的几十个行业/业态聚集的消费生态圈,客流是所有商家的生命线。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客流同比恢复32%,二季度66%,三四季度数据虽还未发布,可预计第四季度应能达到95%以上。同样受多地散发疫情影响,北京、东三省等地购物中心客流再次下滑30%-40%。

第二,商品呈阳性信息发布影响消费信心。尽管至今未发现消费者经采购、加工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报道,但厄瓜多尔白虾、天津奶油冰棍、黑龙江正大食品、山东省枣庄奶枣、石家庄车厘子等地食品检测呈阳性的信息被广泛报道。例如车厘子被曝呈阳性,结果连累全国车厘子、榴莲、火龙果等进口水果大量滞销。销售影响最严重的是进口冷链食品。据华东地区某大型零售企业反映,上海整体冷冻产品市场下跌50%-60%,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下跌60%-70%,苏北、安徽等地下跌70%-80%。华中及东北地区更为严重,湖北所有冻品下降约80%。

第三,层层加码的防疫监管措施影响成本不断攀升。目前造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可预测攀升的防疫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全国进口冷链食品“三证”不互认,重复检测多。很多地方政府针对进口冷链食品从批批检,上升到件件检;从加工地到销售地,再层层检,罔顾“三证”效力,甩锅“一刀切”禁售进口冷链食品。二是从业人员高频次核酸检测负担重。多地疫情防控部门要求超市、餐厅门店从事冷链仓储从业人员每周一次,甚至2-3天做一次核酸检测,再加上部分商品核酸检测,每月数万元的额外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三是闭店和商品下架难恢复。据某大型连锁快餐企业反映,疫情影响造成其品牌下90家餐厅暂停营业,近450家餐厅禁止售卖进口产品。某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反映,湖北麻城、黄岗,辽宁大连,河南洛阳、商丘、漯河、平顶山、林州、鹤壁及郑州市机场、高铁站,新疆,陕西西安、宝鸡等地以不同方式不允许上架销售进口冷链食品。

为此,王填建议,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动之年。如何在疫情常态化环境中保障供给,稳定消费,促进生产是各方亟待破题的焦点。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当前全国疫情总体风险可控,商品核酸检测呈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消费者因接触食品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极小。基于科学研判,唯有全国通过疫情防控一盘棋,以科学、精准、有效的举措,及时扭转当前不断“加码”的不利局面,才能稳住并不断恢复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和全民抗疫的成果。

第一,促进各地方以科学治理理念统筹防疫管理。从国家层面组织有关专家参与的“疫情常态化下稳消费促生产经验交流会”,为各部委、省市领导提供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前沿的治理成果和经验,消除“物传人”防控顾虑,切实平衡好防控与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规范相关宣传。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邀请专家和研究人员针对防疫进行持续性的全社会科普宣传,倡导消费者坚持做好卫生清洁和必要防护,澄清认知误区,呼吁民众保持理性,无需恐慌或过度紧张。

第三,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出仓即售。由国家权威部门尽快发布针对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科学防疫指南,采取效仿认证认可制度“一方审核,处处认可”的“三证”全国互认政策,禁止“一刀切”下架“三证”齐全的进口商品,加快促进商品流通效率和市场消费。

第四,科学界定从业人员及商品核酸检测频率和范围。国家统一要求各地将从事食品生产、包装、经营及冷链经营等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纳入疫苗优先接种批次,尽快取消或免费低频开展核酸检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界定须核酸检测的进口冷链食品的定义和追溯范围,将“进口原料国内加工的冷链食品”按国内食品管理,承担或补贴企业支付的商品核酸检测、消杀等费用。

第五,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防疫社会共治。疫情常态化下的有效监管,不应仅靠政府,还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以社会共治共同促进、监督相关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国家应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用高质量的国家标准、团体标准或更高要求的企业标准,采取第三方机构评价、认证的方式实现自我声明,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透明供应链各个环节防疫措施落实情况,增进消费信任,增加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