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5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沈贞海北京报道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在刚刚开幕的2021全国两会上,“碳金融”倍受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率先实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大力发展碳金融,可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绿色产业结构、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协同区域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郑亚莉代表表示,从浙江来看,一是潜在碳交易供需两旺:浙江经济规模较大、增长较快、碳减排迫切、碳汇需求较大,同时浙江生态资源丰富,以林业为主体的碳汇供给比较充分;二是发展碳金融基础扎实:近年来浙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卓有成效,具备发展碳金融的产业、技术和治理基础。
“即便如此,浙江当前仍然存在碳金融市场参与积极性不高、区域协调不够充分;碳金融品种比较单一,无法充分发挥金融全部功能;碳金融支持低碳技术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力度不足等方面的挑战。”
为此,郑亚莉建议在浙江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创建碳金融改革实验区,大力发展碳金融,探索一条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路径,助力高标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支持先行先试。建立并完善金融支持碳减排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先行探索开展低(零)碳信贷资产风险权重差异化政策,探索开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加大资金支持。探索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方式设立1000亿低碳发展基金支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鼓励引导PE/VC资金投向低碳行业,撬动要素和社会资源向低碳经济流动。
——鼓励产品创新。面向企业、投资人和消费者开发低(零)碳信贷、债券、基金、保险和理财产品等碳金融产品,构建碳金融体系,优化碳金融生态。
——完善低碳治理。依托浙江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优势,构建和完善碳排放和碳汇精确计量标准,尽快实现全行业碳排放检查跟踪,率先做到设施级的统计;科学普查计算林业和海洋碳汇。
——强化区域辐射。以浙江低(零)碳项目库为先导,建立长三角低(零)碳项目库;推动区域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强化科技赋能,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