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5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天能集团董事長张天任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随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进入乡村振兴的历史新阶段,东西部产业协作在由“产业脱贫”向“产业兴旺”的衔接转换上也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脱贫长效机制不够完善。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当前,东西部产业扶贫协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仍处在探索起步阶段,不少脱贫摘帽地区的产业发展存在定位不准、层次不高、链条不长、效益不好的问题,致使产业基础不牢固,脱贫稳定性和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还比较薄弱,极易在各种风险挑战的影响下再次陷入贫困。
第二、产业脱贫要素保障支撑不足。西部地区农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实施了大批补短板项目,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建设总体滞后与失衡的状况并存,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还比较薄弱,相对加大了投资方的隐形成本,也无形中抵消了他们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影响到东部地区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第三、产业脱贫深层次内生发展动力没有得到完全激发。西部贫困地区长期得益于国家扶贫政策的无偿支援,使少数贫困农户养成了“等、靠、要”的思维习惯,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少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后,仍在行为习惯、文化习惯上与现代企业管理相抵触。这些“精神贫困”问题增加了扶贫企业在当地搞好经营管理的难度,加大了管理成本,增加了投资风险。
为此,张天任建议:
第一,遵照市场规律,接续完善东西部产业协作机制。既要开展“输血式”帮扶,给予必要的资金、物资和项目援助,更要开展“造血式”帮扶,坚持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规律构建企业长期参与机制,依托西部地区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创新产业协作模式、平台支撑等,促进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东西部产业协作升级版,助推“产业脱贫”到“产业兴旺”的顺利衔接转换,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二,强化制度性供给,进一步增强东西部产业协作的要素保障支撑。一方面,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特别要加快农村水、电、路、气、信等设施的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稳定好政策预期。建议正在制订中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应就财政投入、土地出让收入、资金基金、金融服务、融资担保、用地保障,以及东部地区社会资本参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措施,作出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的规定,切实从国家法律规范上硬核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充分激发东部地区社会资本参与西部乡村产业振兴的投资活力。
第三,坚持“产业脱贫”和“精神脱贫”相结合,着力提振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衔接的内生动能。一方面,接续完善扶贫产业和贫困户之间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拓展“产业脱贫”成果。创新收益分享模式,通过返利型合同、参股联结等利益分配方式,将农户融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打造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和乡村振兴红利。另一方面,要加大高素质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消灭“精神贫困”和“能力贫困”的代际传递。广泛构建“地方财政补贴+校企联合培养+龙头企业安置”相结合的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培育、对口就业体系,对西部地区传统农民进行精准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既扶贫,又扶智,还扶志,激发和培育西部贫困地区群众自主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