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7 中国发展网 郭丁源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侯燕纯 记者郭丁源
产业工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将直接关系到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制造强国更是对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李素萍表示,目前职工队伍技术水平和培育大国工匠工作机制还存在着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产业工人的技能整体水平不适应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求,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仅占28%,而日本占比是40%,德国超过50%;二是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制造业,制造业工人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面临人才断层的瓶颈。据调查,我国制造业职工队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7年,具有大学、大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为16.4%、26.2%、20%;三是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工资福利待遇等偏低,社会上存在着歧视或轻视产业工人的陈旧观念。
她建议:
一要加强培育大国工匠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和中办、国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认真落实对产业工人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制定培育大国工匠的发展规划,细化政策措施,切实保障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提升和工匠人才的培养。
二要加强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在就业服务、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和优秀技能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企业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意为职工营造一个快乐工作、体面劳动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要提高技术工人工资津补贴待遇。建立和完善职工晋升技能等级政策,扩大享受晋升技能等级奖励政策的职工范围,对获得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的要给予一定的晋升技能等级的奖励,并提高相关工资津补贴待遇。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搭建职业发展的“立交桥”。探索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技术工人补助性津贴等措施,树立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鲜明导向。
四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注意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劳动竟赛和技术比武,建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培育和宣传产业工人中的劳模工匠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