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中国发展网 王晓涛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王晓涛报道 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令人关注的是,报告特别提到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那么,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又该如何优化、稳定,并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今年携11项提案参会,其中多项提案聚焦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如工业嵌入操作系统、集成电路和智能传感终端等。在相关提案中,她对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补齐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短板是迫切需要
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向下连接硬件平台,向上兼容软件应用,支撑工业互联网全面连接。但我国在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领域严重依赖国外,一旦遭到封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将无从谈起,同时也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徐晓兰委员认为,我国迫切需要补齐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短板,从根部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针对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面临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生态碎片化严重、系统自主控制力缺失和资金、人才、知识产权问题突出等一系列挑战,徐晓兰委员在《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发展的提案》中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实施四大战略,谋划自主可控发展体系。实施大政策、大平台、大工程、大项目“四大战略”,加快形成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发展体系。发布行动计划、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进一步提升国产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战略高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设立科技专项,研发自主操作系统。采用税收减免、信贷支持、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强对自主创新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二是建设软硬件适配标准,营造自主可控生态环境。建立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相关产业自主可控联盟,利用行业龙头牵引硬件厂商和软件开发者,通过技术、业务、研究等合作,建立软硬件适配标准,构建包括处理器、接口标准、云平台等自主可控生态圈,聚集优势资源,推动整个国产软硬件系统性国产化替代。
三是攻关完全自主研发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建设框架。聚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协同突破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完全自主研发的技术难题,逐步替代原有在开源框架基础上定制的建设模式,掌握从底层驱动软件到标准化浏览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系统自主可控水平。
四是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建设自主可控人才队伍。推进课程优化和教学改革,强化系统能力培养,打好工业嵌入式操作系统自主可控所需的学科基础。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有效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应用需求。合理调整科研评价体系,新增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等指标项,多维度评价科研成效。
促进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要素资源高效共享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口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占全球总产量的74%。随着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的市场需求,集成电路产业将开启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到2030年,产业总体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徐晓兰委员表示,工业互联网利用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能够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实现集成电路创新资源的快速汇聚,促进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各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共享,实现集成电路垂直行业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壮大产业国产化发展。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国产化EDA工具基础薄弱、工业类芯片应用生态不完善、专职人才培养难等问题,她在《关于以工业互联网高水平应用带动集成电路技术产业发展的提案》中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构建集成电路设计上云专属解决方案,助推国产化EDA工具应用。基于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构建集成电路设计上云完整体系,夯实IaaS平台基础,提供高弹性、高适配的硬件,网络和虚拟化服务。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应用PaaS平台,提供满足于EDA工具需求的数据中台,研发中台,AI/ML解决方案,提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在芯片布局设计方面的应用水平。着力推广“开箱即用”的EDA SaaS平台,提供性能计算管理控制台、EDA工具软件及流程管理参考,实现安全灵活的云端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孵化我国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应用模式,为推广和促进国产化EDA工具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是建设集成电路赋能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工业类芯片应用生态。围绕工业芯片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场景,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微和初创企业广泛参与的产业合作生态,共同推动集成电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引导国产工业级芯片使用,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产业竞争合力。在现有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一体化推动设计、制造、封测、支撑等集成电路企业联合研发、知识分享和协同制造。促进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企业与集成电路企业多边合作,共同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应用模式。
三是注重集成电路产业职业技能培养,打造实操型复合人才。集成电路产业兼具工程性和实践性,虽然高校在教育教学上投入大量的资源,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和精准对接市场对一线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需求。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面向工业互联网边缘设备、装备改造、传感器终端等硬件制造领域的实际需求,采用实训、集中培训、“线上—线下”混合培养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加大工业互联网硬件设计和制造等领域的工程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一线人员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和输送。
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加快工业智能传感终端发展
工业智能传感终端是工业互联网感知真实生产环境的末梢,是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数据采集、规模化部署和丰富化应用的基础。2019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188.8亿元,2020年接近3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将保持年均17.6%的快速增长,高于全球9.2%的水平。
2021年初,工信部印发了《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传感器,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市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由此可见,加快工业智能传感终端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正逢其时,有助于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徐晓兰委员认为,这需要整合力量加大投入。
据了解,我国工业智能传感终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产化程度低,存在数据安全隐患;产业链分散,行业推广缓慢;应用场景复杂,标准化工作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徐晓兰委员在《关于以工业互联网高水平应用带动智能传感终端产业发展的提案》中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关键领域国产化突破。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为契机,全面布局智能传感终端相关技术,系统攻关智能传感终端多功能集成、模块化架构、统一通信接口等技术,形成配套算法和IP核,推动器件级、晶圆级封装和系统级测试能力不断完善,全面培育“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整机产品应用集成”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开展工业互联网感知层设备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探索高性能和高性价比工业互联网感知侧核心芯片国产化替代实施路径。
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和融合应用。着眼于“器件-终端-设备-应用”产业链条,汇聚产业优势区域的优质资源,促成跨行业、跨地区的社会化协作和产业集聚,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的MEMS传感器代工新模式,形成“设计业引领、制造业提升、封装测试业支撑、材料业和装备业配套”的基础器件联动制造格局。构建贯通原材料、零部件、板卡、整机集成的新型终端/设备产业合作生态圈。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高水平应用场景的优势,推动智能传感终端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
三是推动相关标准制定。智能传感终端涉及范围广,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应充分吸收传感器产业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尽早成立智能传感终端标准化工作组织,广泛征求行业的意见,加强接入协议、组网、接口、核心芯片产品系列化型谱化发展的标准研制,以标准化规范、引领和促进产业发展,并将智能传感终端的标准体系纳入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针对智能传感终端的不同运行条件,推动建立和完善标准试验环境,形成技术试验和产业试验工作机制,指导智能传感终端技术创新、规模部署和产品换代。适时将我国方案转化为国际提案,推进全球统一标准,合力构建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
四是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设置“一条龙”专项资金。围绕工业互联网重点应用场景打造智能传感终端“一条龙”专项,实现模拟仿真、MEMS工艺、晶圆级封装、软硬件集成、标准研发、工业互联网应用成体系全面推进。撬动地方性专项和基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用好减税降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共同投资,释放市场活力。支持国产设备在项目中的应用,在财政支持项目中提出对设备和解决方案国产化的要求,并给予差异化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