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沈贞海北京报道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开展9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意义更加突显。”正值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郑亚莉如此表示。
郑亚莉代表建议,我国在进一步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过程中,应该推动合作资源集聚,重点打造展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质量合作的高地。
“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作用,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畅通枢纽。”
据了解,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9年来,中东欧国家对华贸易逆差由2012年的288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497亿美元。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瓶颈仍未解决。因此,郑亚莉代表建议,聚焦重大关切,推动贸易畅通,将长三角打造为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畅通枢纽:
——在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方面,统筹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6月)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上、下半场活动衔接。
——推动中东欧优品共育工作,加强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前、展后工作。
——发挥上海、浙江自贸区平台优势,进一步推动中东欧农产品进口便利化。充分利用上海、浙江自贸区政策优势、口岸优势以及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的产业基础,以浙江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培育为契机,积极探索中东欧农产品进口便利化举措先行先试。
“聚焦重点产业,凝练系列成果,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产业高质量合作高地。”
聚焦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业链融合不深这一痛点,探索“产业链+创新链+物流链”合作模式,将长三角打造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产业高质量合作高地,可以加强以下领域合作:
——聚焦新能源领域,推动覆盖科技合作、产能合作、双向投资、第三方合作等合作节点的系统合作,把准合作头部企业,围绕产业链完善与生态圈优化深化合作。
——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梳理覆盖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化技术、数字经济、电子商务、区块链等重点领域的合作路径,把握数字经济标准制定契机。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中国(浙江)数字经济优势,激发数字技术、数据资源、数字人才等要素活力,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在“智慧城市中心”建设领域的合作,促进“城市大脑”、新型数据库、智联网与区块链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培育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充分发挥eWTP作用,积极主导、制定数字经济标准规则,并加大国际输出。
——聚焦运输服务领域,推动中欧班列提速扩量,推动“五海六港”合作,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联通枢纽。
“强化地方合作,深化多领域人文交流,密切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纽带。”
地方合作和人文交流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富有活力,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聚焦这一突破口,加强地方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密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纽带,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聚集资源强化地方合作,将国家领导人峰会、地方领导人会议、市长论坛等主题活动举办权向浙江、辽宁、河北、四川等省份汇集,在全国重点培育3-5个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领头羊”,助力有优势的地方省市深耕细作,集聚特色。
——强化专业领域主题合作,培育合作品牌。以文化融通引领,通过大型会展、艺术创作、文学作品等专业领域合作,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双方人民相互了解,同时培育品牌化合作成果,增强主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校长,郑亚莉代表特别提到教育融合,继续依托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展、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等平台,加强教育政策对话,推进教育合作项目,形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短期交流、项目合作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多元教育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