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中国发展网 白雪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白雪报道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202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土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档的危险。”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解释说,一是乡土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收窄。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作为乡土传统文化生存土壤的自然村落逐渐消失。此外,随着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衍生出大量的“空心村”,使传统乡土文化逐步失出了生存空间和传承土壤。二是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大量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乡土农民”转向“离土农民”和“城市市民”,导致乡土文化的传承主体出现“空心化”。三是乡土传统文化资源濒临消失。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民间艺术品、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资源都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危机。一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祠堂、戏台、古院落等蕴含着浓厚乡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物,也由于过度商业性开发而失去原始乡村风貌。
与此同时,张天任表示,“乡土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覆盖面越来越广。但相对而言,乡村文化生活并不丰富,除了聊天、打牌外,部分村庄的农民没有其他文化活动,许多农民大部分时间是在牌桌上度过的;部分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成虚设;部分文化礼堂内容单调,利用率最高的是村里红白喜事和老年活动棋牌室;乡村文化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村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能够积极引导、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文化专业人才有限。
此外,乡土传统文化在应用中创新性不足。在张天任看来,“不少地方在将乡土传统文化应用到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创新举措,部分文化产品存在质量不高、新意不够、形式单一等问题,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引领乡风文明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针对上述问题,张天任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挖掘与保护,筑牢乡土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文脉。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乡土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加强相关立法,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严惩破坏乡土文化的行为。另一方面,深入发掘优秀乡土文化遗产。支持有条件的村建立村史馆、农耕文化馆等,组织力量编著村史、村志,用地方文物和村志、村史馆等文化载体来反映厚重的乡村历史文化、打造乡村文化地标。
二是加强传承与创新,提升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产品供给质量。一方面,要传承各种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可在中小学加强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工作,通过挖掘乡村教育元素,设计“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包括赏乡村风光、读村规民约、学传统技艺、听乡贤故事、玩传统游戏等,让中小学生在自然、乡土的浸润式体验中看到乡村之美,增强乡土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常态化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和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惠民项目服务;发挥各级教育、文体等单位职能优势,发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创作和表演更多更好反映乡村振兴、蕴含乡土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丰盛的文化盛宴;加强特色文化开发利用和产业转换,培育壮大乡创文化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与精神支撑。
三是加强平台建设,构建乡土文化多方参与的长效机制。探索乡土文化多元投入模式,创新运行管理方式,引导更多社会、民间的力量参与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和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及供给,在人力、物力、精力上借力用力,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专业人才、乡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推动乡土文化日常管理运行从村干部力量“内循环”,逐步转向面向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大循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管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