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秉荣: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大对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治理

2021-03-10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朱向羽 记者梁喜俊报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面积和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已经扩展到了蔬菜、薯类等粮食作物,在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地膜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

近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秉荣接受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我们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等政策,从推动减量增效、强化回收利用、规范企业行为等方面对聚乙烯农用地膜生产、销售、使用作出了规定,禁止生产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完善了规模化推广可降解地膜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秉荣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秉荣

李秉荣表示,全国普遍面临地膜回收处理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治理残膜污染法律法规惩戒力度不够,地膜生产使用不达标地膜问题比较突出,亟需国家立法加强。地膜回收利用环节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政策支持力度还需加大。因此,需要国家在政策、法律、资金、技术等方面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对此,李秉荣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各环节的法律法规,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杜绝不合格地膜上市流通和使用,让违法成本足以阻止违法行为。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由于农用地膜应用范围和使用面积不断扩大,残留农用地膜人工回收效率低、效果差,机械回收已成为必然趋势。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积极参与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对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制和生产给予倾斜支持,把残膜回收机械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并相应提高补贴标准,促进残膜回收机械的大量使用,促进再利用。

三是强化技术研发。目前,国家强制性新标准已经将地膜最低厚度从0.008 mm提高到了0.01mm,一些地膜生产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研发工作,研制出了一系列的可降解地膜,但推广使用最大制约因素还是成本和技术,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研发力度,逐步降低成本,同时在一定时期给予适当补贴,推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