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郑福田:建议“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21-03-10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朱向羽、记者梁喜俊报道

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取得显著成绩。

近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郑福田接受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具体有以下三点表现: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郑福田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进内蒙古区委会主委郑福田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目前,全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设施的实际利用率相对偏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虽然为居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保障,但对新时代农村文化消费的引领和文化生活的建构作用并不突出,对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也不明显。

二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精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化配置,这是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农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采取“一刀切”做法,对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多元化特征和层次性规律把握不够,忽视了不同对象的文化需求差异;另一方面没有建立起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渠道和反馈机制,导致政府提供的不是群众想要的。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多,对高质量的动画书籍需求量很大,但各地配送到农家书屋的图书中这方面书籍却很少;又如,各地区都有当地人表演喜好,或有本民族独有的乐器,但上级单位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是全国统一的标配乐器,导致这些标配乐器使用效率不高。

三是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因受到地方财力等限制,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供给明显优越于欠发达地区。如内蒙古很多旗县,除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自治区财政统筹专项资金以外,几乎没有其他资金投入。”

公共文化服务根本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郑福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导向,实事求是地根据农村人口的居住状态,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点,根据农村人口的流动状况,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

二、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自上而下的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配置机制的同时,完善自下而上的个性化需求表达机制,还权于民,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让农民自己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对接,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供给。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为抓手,整合乡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和各部门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或项目,打造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