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前方记者 | 张洽棠
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和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110.84,排在美国(168.71)、德国(125.65)、日本(117.16)之后,处在第三阵列首位,与世界制造强国的相对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可以看出,我国智能制造当前正处在从“有没有”逐步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阶段,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必须继续坚持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之路,聚焦基础研发能力,增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速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因此,雷军建议:
一是营造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针对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制造企业或意愿不强、或能力不足的困境,建议有关部门继续提供长期稳定、有规划、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在装备更新换代、自主创新研发、制造系统搭建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同时,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协同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将成功经验和模式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从最基础环节做起,扎实推进、稳步提升,确保我国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推动产学研协同研发,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国内智能制造起步较晚,整体研发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这一点,建议国家制定政策加速推动建立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一流高校协同研发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研发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智能部件,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掌握;加速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落地,注重软硬件一体化协同发展,实施智能工厂标准化、模块化建设,实现高效、柔性生产;完善首台、首套、首批的鼓励政策,持续支持制造产线及系统的研发、升级与拓展。
三是持续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制造装备类型繁多、系统庞杂,互联互通难度大、成本高,虽然已有较大改善,但“数据孤岛”仍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点,建议以国家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培育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破除装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提供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加大工业软件研发投入,扭转智能制造“大脑”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同时研发若干可供选择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
四是通过引进来、培养好、促转型等方式,加速填补智能制造人才缺口。智能制造发展速度快、横跨领域广,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巨大。针对这一点,建议国家支持企业加大国际智能制造人才引进,推动产学研互动融合,架设高校院所与制造企业之间的人才桥梁,引导高水平人才双向流动;支持更多国内高校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现常态化体系化人才培养,增加人才供给数量;鼓励国内高校联合龙头企业举办智能制造专项培训课程,推动现有制造工程人才、信息技术人才补足技能短板,畅通人才转型发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