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工作报告聚焦信息化 科大讯飞为智慧法院建设保驾护航

2021-03-09 中国发展网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20年人民法院坚持司法改革与信息化建设融合,智慧法院建设迈上新台阶,助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疫情期间,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充分显现,无接触式诉讼服务广泛应用,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参加诉讼,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通过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为全球互联网法治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方案。

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其中,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高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助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

近年来,科大讯飞面向法院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并协助最高人民法院建设人民法院智能语音云平台,于2020年12月协助最高法制定《法院语音云平台建设及接入规范》,将各地智能语音建设成果进行整合,实现了全国法院语音能力统一应用、全国语料统一收集与集中训练、全国模型统一管理与共享,并为全国各级法院的庭审、会议、日常办公等场景提供能力支撑,助力法院信息化建设。

基于庭审场景提供语音识别系统,各级法院庭审笔录完整度可达100%,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复杂庭审时间可缩短超过50%,庭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有效缓解各级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数据统计显示,庭审语音识别应用覆盖区域,系统平均使用率可达75%以上,其中应用较成熟的区域庭审语音识别应用使用率已达90%以上,如苏州中院庭审使用率约为92%,其下辖的虎丘区法院、吴江区法院庭审使用率已基本达到100%。

同时,借助法院语音云平台效果优化服务,将方言模型、案件模型进行优化训练,对涉及的方言口音、专业词汇有针对性的进行升级优化。经过语音云平台对语料的不断训练优化,标准普通话语音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8%,目前已支持28种方言口音以及粤语、四川话等纯方言的语音识别。

201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通过对接法院语音云平台的学习训练服务,为知产法庭审理的医药、机械、电子、通信等专业领域度较高的案件提供个案的专属模型优化服务,从而提升知产法庭开庭效率和笔录生成质量,降低了书记员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理解的门槛。

此外,智能语音应用在上海全市法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4月1日起,上海法院全面启动庭审记录改革试点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定,统筹兼顾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精神与法院发展规划趋势,运用区块链存证、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全程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改革庭审记录方式,完善庭审记录内容,以便提高庭审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庭审过程中,各方的发言都可以实时转写成文字,自动生成笔录,相比以往,庭审时间平均缩短了三分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底,已部署381个庭改法庭,全市共有164个业务庭、1702名法官适用庭审记录改革完成了5.35万场庭审。

庭审记录改革试点以来,针对简易案件,可减少30%的庭审时长,案件审理更加顺畅,法官不用等待书记员记录笔录的节奏,开庭结束无需花时间修订和核对笔录,针对普通案件,核心可以解决法官与书记员开庭时间冲突问题。同时,书记员进行集约化机制优化,解放了书记员与法官的强绑定关系,因为之前书记员都是一对多,实际开庭需要兼顾书记员的时间,法官可以灵活根据自己的时间来排庭。此外,书记员可以从笔录事务性工作中解放。书记员把节省的这部分庭审记录工作时间,更多地放在庭前准备工作、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以及上诉案件的音字转换文本核对等审判辅助事务上面,工作更加细致。

未来,科大讯飞将在“人工智能+法院”领域继续探索,深挖智能语音技术的同时,拓展知识推理服务的业务应用,并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建立面向立案、审理、裁判、执行等法院业务的知识图谱,构建面向各类用户的人工智能感知交互体系和以知识为中心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体系,推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升司法公信力,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