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白清元:建议将内蒙古沿黄重点输沙区域生态治理项目列入国家规划

2021-03-10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朱向羽、记者梁喜俊报道

内蒙古沿黄重点输沙区域是黄河上游泥沙的重要来源区,加强这一区域生态治理,减少入黄泥沙量,对实现黄河安澜和生态保护意义重大,这既是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立足全国大局必须肩负起的责任担当。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内蒙古沿黄流域产沙输沙重点区主要是位于阿拉善、乌海的乌兰布和沙漠和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以及十大孔兑。经过多年努力,生态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但调研发现,这一区域向黄河输沙仍较严重,乌兰布和沙漠整体每年以4至7米的速度东扩,接触沙漠的黄河河段已从1985年的36公里增加到目前的50公里左右,流沙直接侵入黄河,迫使黄河主河道淘蚀对岸泥沙。”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内蒙古自治区委主委、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

这些重点输沙区域生态环境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安全,而且会对黄河内蒙古段构成严重威胁,黄河上游内蒙古段重点输沙区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工程治沙存在瓶颈。一是国家对内蒙古的重点输沙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投入不足,工程数量少,控制面积小。二是已实施的国家生态保护工程项目补贴标准低,无后续维护资金。三是生态治理项目土地落实困难,受相关部门土地地类认定不同、属性不一;土地承包到农牧民手中、流转难度大;土地现状和土地属性不统一等因素影响,项目推进难度大。四是生态用水缺口较大,输沙区域治理需要基本的生态用水指标国家未作安排。初步测算,内蒙古沿黄流域城镇生活、生态和工业生产刚性缺水约18.2亿立方米,其中,生态治理用水缺口10.6亿立方米,制约生态治理项目实施。

(二)产业治沙发展滞后。生态产业规模小、种类少、水平低,苁蓉、锁阳、甘草种植研发加工等生态产业发展不足。阿拉善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沙漠沙产业示范区内,76家企业只有14家企业生产经营,且大多处于亏损状态。生态产业潜力尚未有效释放,难以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多元化治理格局尚未形成。

(三)科技治沙支撑不足。重点输沙区域的风沙输移等生态系统变化情况的野外监测研究台站少,监测手段落后。十大孔兑中只有3条孔兑设有水文站,乌兰布和沙漠输沙量测算仍沿用上个世纪的资料。虽然实施若干科技专项,但科技成果转化乏力,难以形成治沙控沙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现实成果。

对此,白清元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大力推动内蒙古沿黄重点输沙区域生态治理项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财力相对不足,实施重大生态治理工程,项目资金还是要靠国家给与支持。目前国家层面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及国土、水利、林草等“十四五”规划正在制定。因此,建议充分论证、积极争取,力争将十大孔兑水土保持、乌兰布和沙漠锁边、阿拉善应急分凌(洪)、乌梁素海黄河生态补水等工程列入国家规划,解决好生态治理“项目资金”和“用水指标”的问题。

二是统筹规划,为生态治理项目预留足够的空间。结合“十四五”规划,抓紧制定重点输沙区域生态治理规划,同时统筹纳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为重点输沙区域预留出足够的生态治理空间,解决好生态治理的“用地”问题。

三是提升生态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推动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积极培育、推广种植沙生植物,有序发展沙生植物加工产业,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延长产业链,提高生态产业综合效益。在项目审批、用水、用地、绿色金融项目信贷及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生态产业。同时,发起“保护母亲河、治理荒漠化”公益行动,整合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在重点输沙区域开展公益性生态治理,推动形成多元化治沙格局,解决好生态治理的“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问题,促进沿黄重点输沙区域生态根本好转、输沙量显著降低,让黄河成为岁岁安澜、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