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湾区到双城记 开放脚步贯通东西

2021-12-29 中国发展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

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8000多万人口、超过1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作为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不断加快硬、软联通,不断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新路径,不断向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新高地迈进,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今年9月出台的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方案,是中央着眼于新时代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作出的重大部署,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上半年,前海累计推出6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复制推广超过50项;在全国率先发放“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发布首部临时仲裁规则、率先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横琴累计推出逾620项改革创新措施,逾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微信图片_20211229223818

9月17日拍摄的横琴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以粤澳合作产业园、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等为载体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面实施,累计孵化超过600个来自澳门的创新创业项目,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在横琴设立分部。

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深圳-香港-广州作为一个都市区单元,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榜上名列第二,超过美国硅谷所在的圣何塞-旧金山地区。

9月28日,广州地铁18号线开通。这条“粤港澳大湾区最快地铁线”的最高设计时速刷新了全国纪录,将广州市中心到南沙的时间从一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如今,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伴随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还将进一步让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联系更密切。

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而西,现在有成渝。

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正式按下了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的“快进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覆盖18.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常住人口9600万,经济总量超过6.6万亿元。

其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6月27日,“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9月26日上午,总投资693亿元、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建设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等级高速铁路。

自1月1日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以来,已超35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30%以上,成为行业“领头羊”。以重庆、四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106个国家(地区)的308个港口。

微信图片_20211229223822

川渝高竹新区(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上半年,川渝两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超21%和31%,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

前三季度,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4.4%,重庆同比增长27%;川渝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3.3%和26.5%。

一年多来,川渝推动建立从省市到区县的各级对话合作机制,省际合作平台超过10个,签署各类合作协议超过230份,全面构建起携手共建双城经济圈的制度框架。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等重磅配套规划陆续出台,近两百项重大建设项目、便捷生活行动在2022年启动实施,成渝地区依托双城经济圈战略激活西部近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将成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也将肩负起建设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