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Ԭ
本报记者 | 袁琳
心脏支架降价了、养老金又涨了、老旧小区改造了……2021年,一个个民生故事,透着欣喜与温暖。“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财政强力支持,有效增进了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水平日益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3061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2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8659亿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新的一年,百姓还会关注哪些民生问题?教育医疗还是工资养老?如何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如何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双减”亮出成绩单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2021年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词一定非“双减”莫属。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表示,培训乱象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7月,国家出台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此后,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从校内到校外,从家长学生到校长老师,无不随着政策实施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思虑长远,着眼重点,系统解决。如今,“双减”政策落地已近半年,成效如何?12月2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发布“双减”成绩单:99%以上学校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九成以上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97.3%的家长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满意。
这份“双减”成绩单不仅显示出教培领域在今年的新生态,也让校外培训市场的“虚火”大幅降温,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为响应国家号召,北京率先开展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12月4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试行)》,提出从2022年起,北京市所有初中学生都可享受在线辅导服务,辅导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课程。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我们重点指向的是,能够为孩子在课后和家里提供见到更多的名师,得到更多的优质服务属性的机会。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获得更优秀老师的特色服务,这是我们首都教育在“双减”的背景下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
此外,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也正在拓展着学生的成长空间。体育运动、科技探索、社团活动……一边挖掘自身潜力,一边引入社会资源,在全面落实“双减”任务的同时,很多学校开始探索个性化方案,既要减负,也要提质。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双减”政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它是教育发展改革棋局上的重要一步。要撬动的是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圈。
教育部表示,2022年将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双减’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下一步要继续推动‘双减’落实继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里走,扎实推进学校减负提质工作再上新水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
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善养”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在老年大学里学习书法、美术,丰富退休生活;约三五老友来一场抱团旅行;动动手指在网络平台选购按摩器、护腰仪、保健产品……
基本民生保障,服务是最基础的环节。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当“银发浪潮”迎面而来,如何让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不仅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答题。
今年6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支持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康复辅助器具推广应用,强化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对全国范围内符合要求的214个公办养老、普惠养老和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形成合力,改善养老托育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解决养老托育民生热点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负责人郝福庆在12月9日国新办举行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引领,研究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就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老年用品产业、科技化智能化升级等领域加强系统谋划。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完善便利高效的监管服务,让市场主体蓬勃发展、银发经济充满活力。
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也表示,要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培育养老新业态发展,发展“银发经济”。
随着一系列重磅措施陆续落地,多地“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陆续浮出水面。例如:广州提出,将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杭州提出,到2025年全面打造形成综合、整合、融合、可及的“大社区养老”新格局;山东提出,推动未设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2025年底前,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此外,目前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方式,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的叠加现象逐步蔓延,特别是疫情当下独居老人应急突发事件频发,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短缺,信息化支撑能力不全,智能化服务手段缺失,很多老年人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作出部署。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征集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共收到来自全国范围内的89个案例,经专家遴选、地方复核确定了第一批14个优秀案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副主任胡祖铨说,“通过这些典型案例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让全国各地的老年人享受到智能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给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科技进步是普惠的,老年人不应该被排除在数字便利之外,大数据技术将会构建全新的养老模式,逐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解决就医“烦心事”
医保政策惠民生
“在千位数上,你们还要再努力。”“我们希望企业拿出最大的诚意”“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这是今年12月初在治疗罕见病药物的谈判现场,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与药企代表商讨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价格的对话。经过两轮九次报价,最终每瓶药的成交价为3.3万元左右,比最初的报价少了2万多元,前后降幅接近40%。
“吃药贵,看病难”一直是最为困扰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之一,相关药品进医保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而医保谈判,是一款药能不能进、以什么价格进医保目录的关键,这意味着患者能不能花更少的钱,用上更好的药。而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也一直是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品种,从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常态化调整以来,每年都会有罕见病用药品种通过谈判的方式进入医保目录,累计已达45种。
今年6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促进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减轻患者负担。
据悉,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共计对117个药品进行了谈判,谈判成功94个,总体成功率80.34%。其中,目录外85个独家药品谈成67个,成功率78.82%,平均降价61.71%。除了此次备受关注的罕见病用药外,抗肿瘤药物进医保也成了每年医保谈判的最大亮点。在今年的医保目录新增药品中,肿瘤用药有18种,平均降幅为64.88%。
医保是百姓最大的福祉之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强,医疗保障事业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13亿多人口,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
截至2020年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达到了678元/人月和5962元/人年,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9.99亿人、13.6亿人、2.17亿人和2.68亿人。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在今年4月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2022年,医保政策会有哪些新的调整?据悉,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会正式实施;全国每个县都至少开通一家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河北、青海等一些省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开始实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稳,民心就稳,社会就稳。
未来,每一项民生领域的改革,都将切切实实惠及百姓。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