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第二产业复苏最快,经济全面恢复仍有较大空间

2021-04-20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4月18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1年4月),本期论坛聚焦“全球通胀隐忧加剧,经济复苏立足长远”,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范志勇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

基数效应推高同比增速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我国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4%,两年平均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4.7%。对于这三组数据,应该认识到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超预期主要是由于基数较低造成的。随着基数效应的减弱,未来几个季度同比增长率将出现逐季递减现象。其次,按照环比增长率及其折算的年化增长率来说目前的增长率尚未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长期趋势。下面具体来看:

第一、从供给面看,第二产业恢复较快,就业市场稳定,经济全面恢复仍有较大空间。分产业看,我国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在内现在大致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情况,第二产业对中国GDP推动作用占50%,也是目前各行业中复苏最快的。但第三产业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疫情防控的措施尚未完全解除,所以,第三产业复苏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慢的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个宏观经济,特别是GDP的复苏。另外,今年一季度我国失业率三月份比上个月有下降的趋势,充分证明了经济复苏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情况。失业率对宏观经济是一个滞后性指标,先有经济复苏才有就业复苏,所以随着失业率下降,可以进一步确认我国经济复苏的趋势。总体上,我国正处在快速反弹通道上,但相对历史趋势来说,反弹尚未完成,进一步来说,看环比增长率,我国在政策发力方面有一定的空间。

第二、从需求面看,消费复苏,投资增速快速反弹,通胀温和。从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来看,三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是34%,平均两年增长率是6.3%,体现出比较高的增长率。具体来看,餐饮业等在疫情防控期间受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快速的复苏,基本生活类和消费升级产品的增长率也都比较快,疫情期间快速增长的线上消费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从投资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明显,各行业齐头并进。分地区来讲,中部的投资增长率复苏最快,东北地区投资增长率复苏相对较慢,制造业投资由负转正,高新技术产业势头强劲,基建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业投资复苏。从CPI与PPI数据看,我国整体消费者价格指数处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情况,这与食品类猪肉价格的下降密切相关,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PPI涨幅明显。

第三、从国际贸易与FDI看,进出口成为稳定总需求的主要力量。和去年一季度相比,我国无论是贸易总额还是从贸易顺差方面都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8.6%,顺差同比是扩大了八倍。疫情爆发后给我国的总需求结构带来了比较重要的变化,国内需求产生的空缺在我国的国际贸易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弥补,这对我国保持总需求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吸收外资实现逆势增长,我国外汇储备3.17万亿,基本面支撑人民币汇率大致处在一个比较稳健升值的通道。

我国经济复苏需要注意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

首先,对于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很多机构都给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但是我们还需要关注欧美国家的通胀以及政策调整。IMF和OECD预测2021年和2022年主要全球经济体都保持在较高速度上。但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主要国家,消费者价格指数都出现上涨情况,美国上涨比较高,同比达到了2.6%,欧洲地区相对低一些,德法分别是1.7和1.1%,相比历史情况,今年年初和去年年底的情况CPI上升仍然达到比较快的水平。为此,未来美国经济政策可能会出现调整,这种调整将对金融市场造成比较直接的影响。

其次,全球疫情和疫苗接种具有不确定性。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疫苗接种率都已经比较高了,预计之后全球经济会进一步放开,若我国疫苗接种比例相对较低的话,可能对我国下一步的重新开放产生一些影响。同时,因为疫情造成的影响并不均衡,整体来看发达国家的复苏情况比较快,新兴市场国家复苏速度比较慢,这也是疫情后整个全球市场格局的一个大的变化,对未来我国开展国际贸易或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都是新的挑战。

另外,由于美国和欧洲等国非常强劲的刺激计划,全球无论是大宗商品还是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都出现了非常快的上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一方面对未来的全球通货膨胀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美国等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和收缩时,金融泡沫可能会出现较快速的下降,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冲击,特别是像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可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最后,需要关注主要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冲击。随着疫情不断加剧,美联储扩张的货币政策重来,到4月份美联储的资产规模是7.84万亿美元,处在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高的情况。美国的大规模纾困计划,短期内对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非常强劲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财政赤字、资产泡沫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后续消化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积极政策宜适度放缓,但不可急转

目前我国在货币政策上收紧短期流动性,中长期保持宽松。我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积极,但为了应对可能潜在出现的金融资产泡沫,以及国外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在逐步做一些微调。从1月份到目前为止,M2同比增长率和去年疫情相比虽然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但和今年年初相比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MLF利率保持低位,目前处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贷款利率LPR也是处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对于银行利差来讲,从去年年中到目前为止,都是相对稳定,而且存贷款利率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这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体经济的复苏。社融的增长速度和M2增长速度相对一致,M2增速从年初开始出现一个缓慢的下降趋势,社融在最近的几个月也出现了缓慢下降的情况,同时社融结构出现了一些调整。

财政政策上相对宽松,随着经济复苏可能会逐步调整杠杆率。今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方面都保持了正增长,尤其是财政收入方面出现了比较快的增长。其次,财政预算赤字比2020年略有下降,但仍处在历史较高水平。整体看政府债券今年年初维持了一个比较低的稳定利率,这为地方政府融资或采取一些扩张性政策提供了比较好的环境,但在经济复苏尚未完全实现的情况下,需要警惕政府债务过快上升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去年疫情爆发后,各部门的杠杆率都出现了较快速的上升,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未来快速上涨的杠杆率的趋势可能会进行调整,特别是一些部门可能会由快速的上涨逐步向稳杠杆率调整。

基于上述分析,报告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议:

一是对于货币政策要加强预期管理和宏观审慎,特别在外部全球通货膨胀泡沫冲击下,更需要我国的货币政策提前做出预案,同时要关注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二是财政政策要加强其对企业的精准扶贫,现在我们提到的总需求战略,力图避免过去大水漫灌式的财政支出,相信这一点在“十四五”期间也会得到比较明确的实施。

三是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应对全球经济对我国造成不利冲击的方面,我国的贸易和投资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耕耘,扩大对外合作,以去年签署的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文件为契机,推动我国的双循环进入一个新的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