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荆文娜
“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在就业这个关乎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大事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在加强政策引导、拓宽就业门路、降低就业门槛、鼓励灵活就业等方面对就业工作作出具体指示。
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养老、托育、家政领域就业潜力较大。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在就业优先战略支持下,我国“稳就业”“保就业”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为5.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目标任务的27%。
我们该如何解读一季度的就业数据?一季度的就业情况对我国今年乃至“十四五”期间的就业工作预判有何意义?针对有关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魏国学。
今年就业形式将呈现五个特点,服务业带动效果显著
对于今年一季度呈现出的就业数据,魏国学表示:“2021年的就业数据,既要和2020年的数据比较,也要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的常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就业市场的恢复态势。从这个角度看,一季度主要就业数据表现较好,就业正在稳步向疫情前的水平恢复。”他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进一步分析,今年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长29.7%,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91.7%;今年3月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不仅比上年同月增加2.1个小时,而且比2019年同月增加0.9个小时。
魏国学认为,今年一季度的就业数据对我国全年就业情况的总体预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虽然今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仍有疫情发生,但从一季度的数据看,局部散发疫情对就业的整体影响较为有限,经济和就业基本同步恢复。”他强调,“今年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的关键在于服务业加快恢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经济结构看,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3%,高于第二产业2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9%,继续发挥增长主动力的作用。从产业升级情况看,服务业领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3.2%的基础上增长21.2%,两年平均增长17.1%,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基于此,魏国学预测今年就业形势将呈现五个特点,一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就业吸纳能力将持续增强,二是有能力实现就业目标,三是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四是就业质量将比上年明显改善,五是就业将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未来5年就业将受数字化转型影响,小微企业用工需求值得期待
据国家统计局一季度数据显示,新型消费进入快车道,如数字化服务业、“互联网+”的新消费模式发展速度稳定提升。新消费需求带动新服务,新服务催生新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聚焦养老、托育、家政等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支持发展共享用工、就业保障平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和社保线上服务。
“数字化转型是新兴消费模式的典型特征,未来5年的就业将深受数字化转型影响。”魏国学分析,“十四五”期间,为了应对新消费需求下的就业需求新变化,还需引导劳动者主动加强数字技能学习,开发职业技能培训数字平台,探索制定数字职业技能标准和认证机制。同时,建立企业、政府、个人共同参与的数字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增强应用数字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等相关课程教学能力,提高快递物流、直播销售、汽车代驾等互联网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在新业态中,不乏小微企业的身影,它们为“稳就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内地小微企业对自身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澳洲会计师公会华北区委员会会长邱靖之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澳洲会计师公会近日发布的《2020-21年度亚太区小微企业调查》通过对来自亚太区11个市场共4227家小微企业(其中包括中国内地共记779家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调查显示,64%的中国内地受访小微企业预计其收入将在2021年有所增长,此外,42%的中国内地受访小微企业预计将在今年增加雇员人数。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就业岗位需求也被看作是我国市场主体有关情况的一个缩影。“作为稳就业的重要载体,中小微企业深受疫情影响。不过,上述调查说明,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信心增强,经营预期向好,用工需求将会稳步恢复。”魏国学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恢复的动能已经传导到中小微企业,在此基础上,今年经济和就业恢复的协同性将进一步增强,有助于促进劳动力供求保持平衡。
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需重视
在看到就业领域积极变化的同时,还需重视一些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仍然存在。
一方面,一季度因一些企业仍未完全恢复,用工需求未恢复到疫情前,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较2019年减少246万人。“外出就业数量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较2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达到5.4%,这说明因部分小微企业用工需求不足导致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困难的问题值得重视。”魏国学表示,不过在返乡创业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尚未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去向将更加多元化,既可以考虑留在家乡就近就地就业,也可以选择等待城市有关用工单位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至于究竟是就近就地就业还是外出就业,主要还是取决于就业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相关政策如果能够推动在农村创造稳定的产业链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将有力促进人员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另一方面,3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13.6%,比上年同期上升。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等年轻人群体的就业问题,魏国学认为,在稳步恢复本地高校招聘活动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能力。此外,要确保基层单位用人的公开公平性,帮助考研落榜生、离校未就业人员以及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
除了就业总量压力,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也需尽快破解。国家统计局调研了解到,沿海的工业和外贸大省很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最近一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
“应对结构性就业矛盾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吸引劳动者形成提高技能素质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发展,建立常态化大规模多方式职业技能提升的长效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魏国学说。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同时,开展“菜单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加大易返贫致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地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的创业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