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3 中国发展网
“北大仓”“共和国长子”……
一个个历史称谓,彰显出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到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白山黑水间,振兴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留下清晰的历史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来到东北地区考察调研,研究东北振兴之策,先后做出“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全面振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等重要指示,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了方向,作出了全面部署。
加快转型发展是必答题
过去,东北依托新中国建设的时代机遇,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辆汽车。在东北,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减弱、部分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2003年,党中央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拉开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序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在新时代所处重要地位的战略判断。
东北区位优势独特,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地位举足轻重。这里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多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牢牢守护我国粮食安全;大庆油田三次采油连续21年产量超千万吨,不断进行着端稳能源饭碗的新实践。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在服务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
这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绥化试验站培育的水稻(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专门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总书记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行程跨越东北三省,他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从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新动能、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等六方面对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撸起袖子加油干。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期间,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他指出,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要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他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经济”,截然有别于东北地区传统的“老工业”。对东北地区等区域而言,加快转型发展是必答题。东北地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释放振兴发展积极信号。
据各地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同比增长5.8%。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也为东北全面振兴打下基础。
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自主化成果显著
浩瀚苍穹上,“祝融号”火星车稳健穿越沙丘地形,探测仪顺利开启“捕捉”数据;寂静海洋里,“海斗一号”朝着更深处突破极限;坚硬地表下,“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向地心奋力挺进;纵横铁轨间,“复兴号”高铁飞奔驰骋,彰显中国速度……
这些令人瞩目的大国重器,无一不蕴含着东北元素。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依托“新中国工业摇篮”的厚实基础,加快攻关研发,锻造了一批国之利器。东北一批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瞄准“卡脖子”问题,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业育种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
2023年,是东北振兴的第20个年头。东北地区在机械与装备制造、种植业与畜牧业等传统产业上持续发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求新求变,实现地方经济稳步增长。
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卫星热实验的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孙晓宇 摄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如今,东北地区也在积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战略,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东北地区装备制造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解决了很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着眼现在,布局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东北制造业加快向航空航天、智能汽车、轨道客车、智能机床等产业布局,在转型升级中持续培育新增长点。
据了解,东北地区相继印发《辽宁省“十四五”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5年)》《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等,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其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从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到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每次赴东北考察,总书记必谈创新。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看来,本质是创新驱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要素、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生产力。盛朝迅认为,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等特点,是人类改造自然手段和方式的明显进步,代表着生产力水平质的跃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告诉本刊记者,按照一般的理解,生产力是所有生产要素的总和,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由新的生产要素组成,如新兴的技术、人力资本,以及数据要素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指的是能够代表新兴技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要素的总和。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对本刊记者说:“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新兴、高质量生产力,核心在于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备新颖、技术含量高等特征。”
“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新’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质’的锚点在于高质量发展。”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本刊记者,其核心要义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专家们普遍认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
对此,朱克力给出了更为细致的行业划分。他告诉记者,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在东北提出,立足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为东北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全国创新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
2023年与2022年相比,吉林宁江经济开发区的一片空地建设成颇具规模的新能源企业聚集地。 新华社
朱克力认为,首先,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其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振兴东北地区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这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带来的影响,盛朝迅表示,这将会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催生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创新引领型发展新优势,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区域振兴转型发展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卜文娟 杜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