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亚运会碰上骑行热,你准备好“City Ride”了吗?

2023-10-23 中国发展网

此时此刻处于亚运时间的杭州,浓厚的运动氛围笼罩着之江大地,也在不同城市间弥漫开来。近期,一则骑行新闻刷屏网络:一群平均年龄超60岁的老年人,兵分两路,分别从北京和广州出发,骑行到杭州会合,以迎接亚运会的到来。

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杭州,跨越33年光阴,中国将第三次以亚运会为名,用竞技体育为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搭建起和平与友谊的平台。1990年曾举办过第11届亚运会的北京,在这个初秋也是运动“氛围感”十足。长安街华灯初上,五颜六色的单车队伍浩浩荡荡穿行而过,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前,骑行热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行,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这可以说是一种“时尚的轮回”。在当年北京亚运会所处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王国”,自行车是当时普及率最高的代步工具,“凤凰”“飞鸽”“永久”等老品牌仍让不少人记忆犹新。每天早晚出行高峰时段马路上壮观的单车流,是人们记忆里那个年代的标志性画面。

两次亚运的时间跨度间,以自行车为视窗,可以窥见中国社会变化的一角。现如今,人们对自行车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休闲时尚的运动潮流、一种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一项充满激情与竞技的体育活动。骑行,让人们开始借助脚踏板去丈量城市的边界,探索社交的新可能、身体的新极限。城市也在“骑行友好”的演化过程中,寻找到了疏解交通压力、促进绿色转型的有效治理手段。

“一车难求”:骑行潮卷土重来

“这个型号的车最近基本没有现货,需要预定。”在问及一款不到3000元的入门车型时,某专卖店店主对记者说。“这款车型在社交媒体上特别火,好多人来问。”

4

在北京捷安特北新桥店,店员(左一)为顾客讲解车型。车店工作人员表示,近三年来店内自行车销量有明显上涨。图源:新华社

在门店现场,记者同样看到不少“零基础”的骑行爱好者前来试骑、购车。“我本来是想用来通勤代步、顺便锻炼身体的,试过后才发现自己非常喜欢骑行的感觉,于是想入手一辆更好、更专业的。”一位年轻顾客对记者表示。另一位骑行爱好者表示,自己想换辆价位更高的新车,“相中的热门款式断货了,预订了但还要等很久。”

受疫情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经历过公共交通停运之后,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且环保的交通工具,在互联网上“翻红”。凭借运动健身、时尚、社交等元素,骑行这项运动开始成为时尚潮流,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人加入其中。在不少社交平台,骑行已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密码”。在专业领域里,长距离骑行路线深受中青年喜爱,甚至不乏“拖家带口”的骑行队伍——据媒体报道,今年暑假,12岁男孩朱俊宇和妈妈于海燕从浙江金华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骑行到北京,历时22天,行程超过2000公里。

骑行热度引发新一轮运动自行车消费热潮,更是带动了自行车头盔、手套、护目镜、骑行服等骑行装备的销售,在网购软件上的搜索量和销量均持续攀升。8月30日,京东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公路自行车成交额同比增长245%,骑行装备成交额同比增长100%。今年京东618期间,公路车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00%,成为骑行细分品类Top1,骑行穿戴装备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80%。

在生产端,自行车制造商正重新定位市场定位,加强对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配件,提高自行车的用户体验,让自行车不再成为慢速交通工具的象征。从具体销售情况看,中高档自行车市场正“风生水起”。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10日,相较于去年同期,1000~2000元公路自行车成交额增长180%;5000元以上的公路自行车成交额增长530%;2000元以上骑行服成交额增长11倍。

5

6月25日,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一家自行车企业的工人在展厅布展。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持续推动自行车产业上档升级,着力打造自行车产业基地,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图源:新华社

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2100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利润超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知名自行车品牌捷安特(GIANT)的母公司巨大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年收入增长12.5%,创下新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认为,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骑行潮相比,自行车的代步功能和时尚性并没有变化。但如今,骑行的健身和运动属性更加凸显,绿色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些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慢行系统: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

据一家自行车店老板透露,持续至今的这股买车热潮大概自去年春季兴起。事实上,这股热潮的袭来“有迹可循”。“近十年来,北京骑行环境有了质的飞跃,这也是自行车回归北京的重要原因。”一位资深骑行爱好者这样分析认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曾在居民出行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是人们的出行工具,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极为脆弱,自行车作为替代品成为了人民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机动车交通需求为核心的“宽马路、大路网”成了城区规划常见的道路模式,对慢行交通系统产生严重侵占。城市道路变得越来越复杂,自行车行驶的安全性也大大降低,导致了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退场”。直至近十年来,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开始率先规划发展慢行系统,为骑行潮的回归打下基础。2020年,北京五环内已经建成3200公里自行车车道。

不断提升的骑行环境不仅体现在车轮下日益延展的路面,也体现在直观感受到的“路权”。如2019年底,北京市提出的“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交通发展理念,从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方面全方位体现“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这些细致的政策优化让市民骑行时更加踏实放心。

美丽颜值,也在为绿道增色。正在召开亚运会的杭州,有一个头衔可能还不太让人关注,那就是:亚洲最适合骑行的城市。全球自行车指数(Global Bicycle Cities Index)2022年发布的榜单上,全球90个对骑自行车的人最友好的城市里,杭州名列第七,是亚洲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

6

杭州未来科技城 图源:新华社

生态“打底”,绿色“作画”,杭州绿道充分发挥综合生态效益,一批批市级“最美绿道”接连出炉。截至2022年年底,杭州已经建成8种类型绿道共约4600公里,基本实现“主城范围5分钟可达绿道网”。据了解,今年,杭州的目标是打造浙江绿道2.0版,新建和改造绿道250公里,建设一批具有杭州辨识度的特色绿道,打造50公里精品绿道,擦亮杭州亚运绿道品牌

不止北京、上海、杭州,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建设“公共交通+自行车”主导的绿色慢行交通体系,作为提升城市宜居体验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系列政策,从加强道路设施规划建设、给予自行车相应路权等方面强化制度保障,以优化骑行体验,鼓励绿色出行。

骑行自由,丈量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品质。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重新“插入”一套骑行交通系统也并非易事。有业内人士指出,政策出台到真正惠及骑行需要一段时间。友好的骑行环境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道路,准确地说,道路建设只是第一步。慢行系统亦不是独立的元素,需要公众、市场主体参与未来的交通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绿色出行:提供城市治理新手段

让自行车出行回归城市,共享单车功不可没。如今,共享单车已成为当下国内许多城市市民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也是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也是从共享单车开始爱上了骑行。

7

7月20日,志愿者骑着大运会定制共享单车行驶在成都大学校园内。图源:新华社

在北京这样一座“艰难通勤”的城市,越来越多的“打工人”放弃人挤人的地铁与公交,开始选择呼吸更通畅也更自由的骑行。上下班高峰期的二三环路口,有“小绿”“小黄”“小蓝”,也不乏装备齐全的专业选手。

除了日常通勤的一抹绿色之外,这个夏天,“夜骑”也成为北京城的一道风景。哼唱着“我和我的祖国”骑过天安门广场,沿二环路骑行感受德胜门城楼、天坛公园、前门的老北京风韵,顺着亮马河沿岸来一次绿道骑行……市民和游客在骑行中解锁着古都的历史文化密码,感受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北京城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骑行,绿色出行正在成为共识和现实。在所有交通方式中,骑行可以算是一种“零碳”的出行选择。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自行车出行,相比小汽车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17千克碳排量。若一名小汽车使用者采用自行车出行,一年能够减少1吨碳排量。

2022年5月1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绿色出行创建行动考核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北京、天津、杭州、三亚等109个城市列为绿色出行创建城市。有专家认为,骑行的回归也是公众践行“双碳”目标的具体行动。随着社会对“双碳”目标认识和理解的逐渐加强,寻求一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当下城市交通压力,已成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亚运会到来之际,“骑车去看亚运会”也成为杭州市民的新选择。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市民,提升百姓绿色出行体验,今年4月以来,杭州市城管局牵头启动了全市单车转型升级换新工作。目前,共享单车已累计更换车辆111907辆、翻新维修车辆61200辆;同时,全市新投放电子锁小红车共计15000辆。

9月17日是世界骑行日。当日,记者从中国自行车协会获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国,目前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超过2亿辆。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文玉表示,基于对北京、长沙、成都等8个城市的出行数据调研显示,全国城镇居民每100次出行中,约有30次由“两轮出行”完成,全国发生在轨道站点周边的“两轮出行”占其出行总量20%以上。全国每日因“两轮出行”而减少碳排放约1万吨,按照百公里油耗8升计算,相当于节省约660万升汽油

如一位骑友对骑行感受的评价,“我忽然意识到,蹬脚踏板可以是一种最朴素的把自己交给这个城市的方式。”骑行故事的载体,可能是山地车、公路车以及共享单车,方式可能是骑行通勤、短途骑行或是专业运动,目的地更是不尽相同,但在一次次的上路、一次次的出发与抵达之间,总有不期而遇的风景。

在路上,我们离城市更近,也离自我更近。(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甄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