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母亲河的“换装”革命

2021-01-0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特别报道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荆文娜

曾经——

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双肾”洞庭湖、鄱阳湖频频干旱见底;沿江污染物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长江经济带内30%的环境风险企业位于饮用水源地周边5公里范围内……

如今——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湖南省岳阳市王家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湖南省岳阳市王家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最近我在九江的‘两河’、武汉的光谷生态大走廊项目现场深切感受到,城市水环境改善提升了周边群众的幸福感,小区排水系统顺畅了,城市内河、内湖水质改善了,花鸟虫鱼再一次出现了,也真真切切体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就是我们长江大保护奋斗的目标。”2020年9月,在江苏镇江举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暨三峡集团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现场会上,三峡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琳如此感慨。

曾经,有行业专家对城市黑臭水体的问题本质给出了“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管网”的论断。为努力打造如今这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三峡集团在“共抓大保护”行动中,扮演了主力军角色。集团以治理城镇生活污水为主攻方向,坚持以“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系统治理、标本兼治”为原则的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方略,形成了“地方主体,国企担当;政企合作,优势互补;创新机制,示范推广;资本先行,联盟助力”的共抓大保护模式。加速构建核心实施平台、筹资平台、共建平台、研发平台和支撑平台五大平台,全力推进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探索形成治理模式、商业模式、合作模式、共建模式等三峡集团城镇污水治理新模式新机制。

三峡集团在城镇污水处理方面的经验做法是该集团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略上的一个缩影。在治理模式上,聚焦“厂网一体”,全面推行“厂网一体”专业化、常态化建设运营维护,促进芜湖“厂网一体”、九江“厂网河一体”、岳阳“厂网湖一体”治理模式见成效。在商业模式上,聚焦价格机制,深入揭示PPP模式存在的瓶颈,持续寻求创新突破,借鉴成功案例,积极申报EOD(环境导向开发模式)示范项目,探索“PPP+EOD”模式,努力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在合作模式上,聚焦政企互利共赢,建立合作平台和机制,形成“资本+全国性业务平台”“资本+区域性地方平台”“资本+专业技术平台”模式,先后与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和地方水务平台开展股权合作,有效解决了困扰大保护工作快速推进的难题,有关模式在重庆、武汉、长沙、南京、上海等城市相关标的取得明显成效。在共建模式上,聚焦产业联盟,通过共抓、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带动社会资本,推动行业发展,有关经验做法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全面推广实施,政企合作关系持续改善。

近年来,三峡集团把共抓长江大保护作为初心使命和政治任务摆在首要位置,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方面,投资落地速度、质量和规模持续稳步提升,实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业务全覆盖。截至2020年9月末,三峡集团共抓长江大保护落地总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累计落地投资对应污水处理能力878.8万吨/日(自有285.8万吨/日,权益593万吨/日),设计雨水污水等管网长度14438公里,设计直接服务城镇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设计直接服务居民人数1939万人。

同时,“资本+”全域铺开落地生根,“五大平台”协同效能持续增强,共抓格局拓展深化彰显成效。三峡集团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县签署共抓大保护合作协议100多份,地方政府积极拥抱支持三峡集团。4个试点城市逐步呈现水清岸绿景象,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好评。安徽省政府将“三峡模式”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安徽芜湖创建“芜湖速度”“芜湖模式”,项目落地5天之内即完成PPP合同签订;江西九江创造当时国内PPP项目落地最快纪录;湖南岳阳建设协调指挥部常驻岳阳项目部办公,实时无缝协调衔接;湖北宜昌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机制,加快探索多地多点项目合作;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支持三峡集团成为“水管家”;安徽六安建立微信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减少会议数量,各种问题困难直报市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在群内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