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以文化之魂荆江之美换得现实版清明上河图

2021-01-0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特别报道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洽棠、李建民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一首长江之歌大气磅礴,而483千米的荆江河段“九曲回肠”,见证了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的跃迁。

陈先生是荆州园林博览会常驻地的一名保安,过去他是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成为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的回迁户。“现在的环境好太多了,过去门口都是土路,风一吹,眼睛都睁不开。”

谈到新房居住情况,陈先生满意地点了点头,“回迁小区很大,上万人都住在这里,目前相关生活设施基本齐备,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说未来这个小区将成为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拆迁农民满意的同时,荆楚非遗工匠小镇在校区新址拔地而起,作为全国唯一的手工技艺特色高职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在新校区,一条青砖铺就的道路通往新址,这寓意着文化之路连接现在和未来。

荆州市沙市洋码头“修旧如旧”。

荆州市沙市洋码头“修旧如旧”。

“人才培养是传承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手工艺最好的方式,通过以大漆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的集聚,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集散地。”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庄万鹤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该项目是湖北省首个全国先进的漆创工匠主题特色小镇,包含楚式漆器髹饰、楚式斫琴等20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传承、教学和生产的工作坊,涵盖旅游接待、文化传承、非遗展示、传习研学、民宿餐饮等功能。

谈及文化传承与长江大保护的关系,庄万鹤打开了话匣子:“长江流域有很多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包括戏曲、表演、手工艺等,这些如果都开发出来,需要大量的人力,这与现在的生产既有融合也有分离。在利用先进科技的同时,更多还是需要大量人力来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很好的渠道,绿水青山之后,很多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解放出来,他们可以从事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长江大保护的内涵,不仅是自然的长江,还是历史的长江、人文的长江。”

进入老校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被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各类漆器所惊艳,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董事长许小兰热情细致地介绍了漆器的发展历程,从每个细节都制作得惟妙惟肖的虎座鸟架鼓,到“镇馆之宝”三色共存的犀皮漆,每件作品都凝结着文化的内涵,传承着古老技艺的精髓。

许小兰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文化的长江需要传承,大漆就是传承的载体,无论是巴山蜀水,还是荆楚物华,都是文化长江的精华。而从物品到产品,到商品,到艺术品,到传承品,同样的东西拥有不同的附加,其差异正在于文化传承。

荆楚非遗工匠小镇项目是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荆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蔡俊华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荆州市正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打造绿色发展的荆州样本。按照“世界遗产、中国品牌、湖北代表、荆州实施”总体要求,以纪南文旅区为核心创建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在建产业项目投资超过500亿元,旅游投资连续两年居湖北省市州之首,纪南文旅区入选“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典型案例,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有望成为传承荆楚文化的新地标。

同样是文化赋能,有着近3000年悠久历史的沙市洋码头,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郢都外港,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它曾是荆州长江沿线最繁华的地段,也一度成为脏乱差的典型。为实现发展与保护同步,荆州在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荆江风情带核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看到,一排红砖老房子静谧又神秘,与四周的景色相得益彰,正在修缮的老建筑,也保留了历史风貌,恍惚之间,有穿越到民国的感觉。

洋码头文创园副总经理余波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洋码头建设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沙市历史人文记忆,做到了只拆不建,一共保留了80多栋老建筑,对沙市商埠文化、工业文化、民宿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