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岛:守护好长江的“最后一公里”

2021-01-0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特别报道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郭丁源、缪晓琴

崇明东滩,潮水退去,鸟儿在裸露的滩涂漫步,偶见跳跳鱼在浅水坑里蹦跳;大堤后密集的芦苇丛、海水稻田,不时有白色的水鸟飞起,自在翱翔……

“崇明岛是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和我国第三大岛,也是长江大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上海市崇明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丁振新看来,作为全国首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崇明正围绕打造世界级生态岛,实施“+生态”“生态+”战略,为长江大保护画上“点睛”之笔。

消失多年的东方白鹳回来了

上海崇明岛是全球候鸟迁徙的一处至关重要的“加油站”。但2002年后,崇明东滩一度面临生态危机。为防浪消浪、保滩促淤,引入的互花米草在崇明岛东滩快速蔓延开来。由于互花米草根系庞大,使得为候鸟提供食物的芦苇、海三棱藨草等本土植物无法生长和生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总投资11.6亿元的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自2013年开工。截至2019年底,在项目实施的约24.2平方公里内,互花米草控制率达95%以上,修复后的湿地生境面貌初步呈现。

丁振新表示,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崇明通过暂停风电项目、推进陈家镇规划瘦身等,实现“鸟进人退”;同时,多领域实施严控制度,严格把控常住人口总量、土地开发强度、产业准入门槛、建筑密度,建立以横沙岛为主体的空间留白机制,按照“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要求强化风貌管控,明确新建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白头鹤、小天鹅、黑脸琵鹭等国家珍稀保护鸟类数量明显回升,消失多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2017年冬季重新出现在崇明东滩。”他回忆道。

建立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壁垒

2020年6月6日,随着《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我国对中华鲟的保护与管理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集社会各资源、各部门之力,进行系统性保护。这让不少担忧中华鲟会重蹈白鳍豚的覆辙、彻底消失的专家学者们长舒了一口气。

“长江口是中华鲟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饵产卵的重要场所。”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跃平表示,数亿年来,中华鲟依照古老的基因记忆,从大海途径1000多公里长江水域,洄游到长江上游,在上海市管水域区内完成除生殖以外的所有生活史,所以上海对于中华鲟保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已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郑跃平表示,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存在一个惯性,渔业禁捕对长江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有深远影响。

克服一切偏离生态岛建设方向的冲动

崇明,是长江“门户”、长三角“前厅”,也是长江的“过滤器”、长江经济带生态发展的“晴雨表”。2019年,崇明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3%,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33.4%……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环境整治离不开联防联控。2020年初,崇明与南通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聚焦“规划协同、生态共治、设施互联、产业发展、三镇共建”等五方面,共同建设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丁振新介绍:“崇明与南通均处于长江入海口,两地隔江相望、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通。”

根据《上海崇明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实施方案》,崇明将围绕水、土、林、滩、气等生态领域,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方面形成示范效应,努力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

“回顾过往,崇明生态岛建设近20年,始终不忘初心,坚决抑制和克服一切偏离生态岛建设方向的发展冲动。”丁振新回忆起崇明岛生态保护的点点滴滴依然难掩激动,全区上下曾多次开展大讨论,从探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应该怎么看”,到“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应该怎么干”,再到“建成什么样的世界级生态岛”,不断加强对生态岛建设价值内涵的再认识再提升,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统老路所惑。

他说,崇明一定会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世界一流水平,以“+生态”厚植生态基础,以“生态+”彰显生态价值,描绘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