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郭丁源
总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浪花,最终聚合成一场场波澜壮阔、翻江倒海的大潮,让人无法忘却,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是“两山”理念发源地。十几年来,余村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村、绿色发展的道路,建成了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在余村,记者见到了潘家兄弟俩,从他们多年探索村民致富的过程中,可以窥到余村发展的往事。
余村地处浙北天目山北麓,是天荒坪镇西侧的一个小山村,因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余村人靠山吃山,当年全村一半以上家庭都有人在矿区务工,矿山在大伙眼里就是一座“金山”。
矿山生钱,可问题也接踵而至。因为矿山、水泥厂的污染,余村长年笼罩在烟尘中,青山看不见了,竹笋变小了,连千百年的银杏树也不结果了。“能看到原来楼里的窗户都是封死的吗?只要开矿,村民不敢开窗、无处晾衣。”安吉县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回忆,余村曾经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生态环境恶化。
1992年,初中毕业的潘春林在矿山企业开拖拉机。“但污染实在太严重了,我后来把拖拉机闲置在院子里,想找条新的路子。”潘春林告诉记者,2002年,他依靠先前在集镇开过小饭店的经验,举债几十万元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当时因为种种考虑,只是先将自家的农房改建,接待一些大都市里来的游客。“当时,村里的人都不理解,说实话,我心里也是没底。”
2003年,怀着建设“绿色浙江”的强烈愿望,余村郑重宣布:关闭全村所有矿山企业,调整发展模式,还余村绿水青山!然而,矿山关停,阵痛随之而来,村级经济与百姓收入出现了下滑。“我们到底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发展到底又是为了什么?”俞小平说,当时以鲍新民为书记的村委会非常痛苦。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考察,充分肯定村里关停矿山、水泥厂的做法,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我们非常振奋,也因此坚定了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径。”俞小平坦言,“两山”理念的提出,指明了发展方向,让余村人吃下了定心丸。
变化始于2005年。随着“两山”理念的传播,余村的发展前景豁然开朗,潘春林也眼睛一亮:农家乐的春天不远了,绿水青山一定会换来金山银山。第二年,县镇两级政府对农家乐经营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潘春林再次投资,将所有赚来的钱用来改善农家乐的硬环境。“你猜山庄一年收入多少?”他笑眯眯地告诉记者,“接近百万元”。目前每天至少有3辆“农家乐直通车”往返于余村与上海、杭州、苏州之间。后来,周边的村民索性把他们的民宿也冠上“春林山庄2”“春林山庄3”,大家抱团经营。
潘春林在休闲旅游业的名气越来越大。目前,他已经加盟九龙峡景区,将高端客户接到农家乐来。他的志向是改变农家乐依附景区的现状,让农家乐反哺景区,他还想着要收购几个景区,建一个度假村。
潘春林的堂哥潘文革则是走了另一条道路。熟知大潘的俞小平介绍,“余村的水泥厂和矿山企业被陆续关停后,大潘借钱开办了一家竹筷厂,共上了8条大型生产线,这样一年赚的钱比原来在矿山上挣的要翻上好几番。”但由于种种原因,潘文革的竹制品厂的厂房后来迁了又迁,规模变得越来越小,生产线从8条缩减到4条,企业越来越不景气。从2005年起,余村人下决心封山护水。村里关停全部矿山和水泥厂,并挤出所剩不多的集体资金修复冷水洞水库,拆除余村溪边的所有违法建筑,还把竹制品家庭作坊搬进了工业区,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治污。俞小平说,潘文革转而投入200多万元开办了潘家农庄,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生意格外红火。两兄弟终于殊途同归!
余村终于实现了绿色蜕变。清澈的余村溪穿村而过,宽阔整洁的村道两旁,农家小院、别墅洋房错落有致,与修竹茂林相映成趣。近年来,余村成功创建国家级3A景区。2019年,余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79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9598元,不少村民是乡下有别墅、城里有洋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既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又解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绿色发展,山村巨变。奋力奔跑在“两山”理念践行之路上的余村人,要把绿水青山的文章做久做好,要让余村幸福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