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最美员工:从挖机司机到“技术大拿”的蜕变之旅

2021-05-12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公欣

将时针拨回1993年,当时Manzoor Ali还是一名17岁的小伙子,“我很幸运,能认识当时90年代援建巴基斯坦的中国工程师Mr.Sun,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教我学习机修,教我学习汉语”,回忆往昔,Manzoor感慨万分。也是以此为契机,Manzoor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28年后的 Manzoor,已经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修工程师。在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设集团”) 巴基斯坦塔尔煤田二区块露天煤矿项目上,由于Manzoor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2021年1月获得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颁发的“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优秀员工”的荣誉。

22

是“多面手”,也是“中国通”

2017年2月,Manzoor 来到中设集团巴基斯坦塔尔煤田二区块露天煤矿项目,最初他是一名挖机司机。后来,大家逐渐发现这个巴基斯坦人什么都会,会开挖机、推土机、装载机、拖车、叉车等,还懂机修,最重要的是还会说汉语,俗称“多面手”,这对于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偏低的巴基斯坦人来说难能可贵。2021年,Manzoor 已经45岁了。很难想象一个40多岁的巴基斯坦大叔还能不断学习中文,不断学习机修知识。由于他性格特别开朗,始终笑呵呵的,笑容里透露着一种踏实,进一步拉近了和中方工程师的关系。Manzoor特别好学,有不懂的地方就及时问,Manzoor已经成长为熟悉各类矿山设备的“技术大拿”了。从最开始的挖机司机,再到维修工,再到巴方维修主管,Manzoor用了4年的时间,他快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默默努力。

当人们夸奖他技术好、中文好的时候,Manzoor总是开心的说“都是我的中国师傅们教的好!从17岁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工程师,我就喜欢上了中文。我也很喜欢中国的电影,通过电影我不仅学习了中文,我也因此更加了解了中国” 。

现场主要是中巴方人员一起工作,所以沟通是个问题,于是会说中国话的Manzoor就“上线”了翻译的功能,在Manzoor略带口音的翻译中,沟通渐渐变得顺畅,Manzoor有时候也会给现场的维修工程师介绍巴基斯坦的文化,也让中国人更好地领略了当地的文化,在Manzoor在中巴交流的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场的巴方人员都或多或少地说一点中文,而现场的中国人也都会说一点当地的乌尔语。而“中国通”Manzoor 也慢慢联通起来中巴方人员的友谊的连接!

333

干一行爱一行,小梦想小目标”

由于项目地处塔尔沙漠,常年高温,最高温可达52摄氏度,同时维修工作的强度很大,有时可能会连续工作5小时,工作结束总能看到Manzoor浑身湿透,在顺利完成任务后,他总是竖着大拇指,笑着用中国话说:“修好了!”

Manzoor对于机械的热爱也许是源于他的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机械工程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Manzoor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他的热爱。矿山设备是二十四小时作业,设备故障有时在深夜发生,由于生产要求维修工作必须高效及时地完成,Manzoor经常会主动申请夜班抢修,主动完成最苦最累的工作。

当问及Manzoor的梦想时,他说:“我没有梦想,因为我所有的梦想都已经实现了,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我觉得做这份工作感到很自豪,家庭也很幸福。我的家在海得拉巴,但我好像离不开塔尔了,因为这里有我热爱的工作,还有我喜欢的中国师傅们!”

说到师傅,Manzoor也有自己的徒弟了,Manzoor在工作的时候不仅自己喜欢钻研,而且经常帮助其他人提升自己的维修水平,把自己从“中国师傅”们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的巴籍同事们。中国师傅们常开玩笑说:“Manzoor把咱中国技术发扬光大了!”而这一举动的背后,是因为他深知:他的同事们大多都是“放羊娃”,也许学习一门技艺对他们的家庭和生活都会有巨大的影响。所以Manzoor感叹到说:“来到塔尔煤矿之后,好多人家里有钱了,盖起了砖瓦房,过上好日子啦!”每每说到这Manzoor眼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带动当地更多“放羊娃”走出贫穷!

中设集团塔尔煤矿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建设中离不开中国采矿人开拓奋进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脊梁,同样也离不开当地百姓和员工的坚定支持。中设集团塔尔煤矿项目在最高峰时曾雇佣当地员工多达1600人,他们中还有很多像“Manzoor”这样的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巴基斯坦奋斗者,一起为中巴经济走廊贡献力量,将中巴友谊书写进中巴经济走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