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4 中国发展网
本报记者 张洽棠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偏低,和大型企业相比面临的生存压力较大。
为更好地稳住国家经济基本面,帮助中小微企业“活下来”、“活得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等扶持性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不断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直达企业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表示,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高效贷款审批模型进度还不够快,风控策略仍然依赖传统抵押、担保等,基于大数据智能风控技术的个人小额贷款审批机制,没有高效地被利用到企业贷款平台。下一步需要加快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优化银行贷款审批机制,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第一,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过于依赖传统征信手段。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少资本、资产积累,但当前银行依旧以抵押、担保等传统增信手段控制风险,即便企业具备高成长性及可靠的还款能力,若没有抵押、担保等,出于审慎原则,金融机构会降低贷款金额或不贷款,这一矛盾点造成了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中小微企业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没有完全被满足。
第二,数据识别、归集、使用及监控等流程缺乏统一标准,风险管控的精度与效率待提升。互联网银行基于多平台的数据管理已趋于成熟,个人小额贷款已初步具备高效、精准、违约少等特点。但企业高频、多维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等数据在使用上缺少统一标准,传统银行判断、把控风险能力还不足。
第三,贷款审批机制优化实施周期长、投入高,金融机构动能有限。以数据为核心的贷款审批机制,需要重塑对资金风险的理解,转变风险管理的方法,搭建全新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无论是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均是极大的挑战,金融机构动能不够,意愿不强。
因此,江浩然建议:
第一,持续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引导风控体系升级。 建议由银保监会牵头成立银行贷款审批机制改革小组,引导金融机构以“重主体、强数据”的模式,强化金融机构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及水电气等数据资源融合应用,加大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实时掌握,减少对传统手段的依赖,通过精准的企业画像动态评估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偿还状态和能力,可否通过政策的引导,使金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比例实现通过智能风控手段快速审批2000万元以下贷款。
第二,明确企业数据使用规范,强化数据管理能力。数据具备动态属性,建议由监管部门牵头,明确金融机构用于风险管控的数据使用规范,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于经营数据的归集与识别,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加强对企业定点、高频交易数据的监控,有效甄别高风险交易,提高金融业务风险识别和处置的准确性。
第三,加强对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升级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出台专项政策、匹配专项资金,加大对银行自动化、线上化、智能化贷款审批机制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重主体、强数据”风控模式尽快落地。尤其是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利用基层触达的优势,动态评估小额、分散的企业需求,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