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民生无小事。每年全国两会,民生问题都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焦点。正所谓“民有所呼,会有所应”。 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医疗、养老、无障碍沟通等话题共提交8份议案。刘庆峰希望,人工智能除了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浪潮,“更像水和电一样深入人们的生活”,守护每一个人。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助力抑郁症全量筛查
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近年来,我国抑郁症呈低龄化趋势。根据202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这是刘庆峰在一份议案中关注的问题。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各地也进行了相关体系的建设,比如浙江省、广东省等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与干预机制建设。
“这些举措在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专科医生缺口较大,患者主动就诊率低,抑郁症前期门诊花费时间长、金额高等因素,以上工作还不够系统。”刘庆峰说。
刘庆峰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研究并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方案》,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全面健康发展。重视青少年心理教育,加强建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及讲座,配足心理辅导老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
同时,围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管理设立多部门协同中心,建设预防预警体系,打通学校、家庭、社区及医院的数据互联,及时发现并处理危机个案,建立常态化筛查、跟踪、分析机制,做到预防、预警、干预。
此外,他建议由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牵头,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抑郁症智能筛查平台,为全国中小学进行全量筛查。依托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围绕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形成跨越成长周期的系统性规划设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个体诊断医疗档案;研发专业的测量工具和流程,并建立国家和行业标准;设立专题攻关项目,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疾病及抑郁症管理中的应用。
善用经济“指挥棒”
解除生育后顾之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2021年5月31日,全面三孩政策落地。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各地相继启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6个省(市)的产假延长到158天,并新增育儿假。
“目前生育假的津贴资金大都由企业单位承担,女职工休假涉及工资支出、岗位空缺影响和雇请他人替代等问题,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用人单位成本,可能引发就业性别歧视等不公平现象,影响女性职业发展,不利于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刘庆峰分析说。
如何调动用人单位支持生育、年轻人愿意生育的积极性?他在议案中提出,落实鼓励生育政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除了优化生育福利之外,还需要善用经济“指挥棒”,为女性职业发展、生育哺育创造条件,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刘庆峰建议,由人社部牵头,引导用人单位为生育女员工设计专门的职场发展机制,并加强对用人单位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的监督检查。同时,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建设母婴室及托育机构等方式,为孕哺期女员工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为解决幼儿托育困难,他建议财政部、民政部加大对用人单位开设托育机构的扶持与补贴,促进企业办园健康有序发展。在符合建设标准的前提下,开设备案绿色通道,针对公司建设幼儿托育机构建议按照50%的比例给予专项拼盘补贴,同时增加入园托育补贴,减轻企业与员工的经济压力。
此外,他还建议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减轻家长用于子女教育的时间和经济负担。加快制定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并确定检验检测方法。指导行业开发技术领先、阳光健康、绿色护眼、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玩具、家庭教育大屏、个人学习终端等产品,在“双减”背景下落实减负增效,减少家长的教育焦虑。
关注“双减”政策
推动人机共教、共育
当前,全国各地在加快推动“双减”落地过程中,面临着“既要师生减负,也要提升教学质量;既要减少日常考试,也要评估教学成效;既要强化学校主体作用,也要兼顾教师负担压力”等一系列挑战。“新型教与学终端对落实‘双减’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国家新基建重点推荐和支持的方向。”刘庆峰说。
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刘庆峰建议教育部能够牵头加强新型教与学终端在学校一线的工作指导和推广普及。
刘庆峰介绍说,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创新,3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系统性突破,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型教与学终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安徽蚌埠、青岛西海岸新区、武汉经开区、昆明五华区等全国20多个地市、区县,在全域统筹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中均使用新型教与学终端,取得显著成效。
为此,刘庆峰建议教育部、工信部联合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终端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并确定检验检测方法。建立新型学习终端进校审核备案制度,遴选技术领先、绿色健康、安全可控的学习终端进入校园。
在陕西铜川市朝阳实验小学里,老师正在利用智慧课堂给学生们授课。
关注到《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目录》未将新型教与学终端纳入采购范围,导致广大需要使用的区域存在资金申报困难,刘庆峰建议,教育部在采购目录中进行明确列支,确保各地推进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有明确资金保障。同时在财政资金较为紧张的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将新型教与学终端建设纳入支持范围。
此外,他还建议教育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财政、家、校多元资金投入,加速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面向全国宣传优秀案例。
关注养老服务保障
推动科技适老助老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不断健全,社会福利体系日益完善。在天津、安徽等地,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够实现对老年人“7x24”小时闭环安全守护;陪伴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老年人“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老年康复产品的智能化和实用性仍需提升,老年陪护关爱有待加强,公共社会服务供给需要补充,亟需各界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刘庆峰建议,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参考部分地区的探索经验,守护老人幸福晚年。
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他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开展社区机构等多场景的应用试点,支持相关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人,他们的陪伴及情感需求不容忽视。对此,刘庆峰建议,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陪伴关爱。
科大讯飞助力打造宣城城市大脑智慧新宣城持续加载
对于健身馆及文化交流场设立的年龄条件限制,刘庆峰建议,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中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权益,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扩大老年文化服务和健身服务供给,营造优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围。
关注慢性病群体
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
慢性病高发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慢性病人口已超3亿,慢性病负担占我国总疾病负担超70%。庞大的慢性病群体不仅给基本公共卫生造成巨大负担,也相应增加了医保基金的运行压力。
刘庆峰表示,在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发挥日益显著的赋能作用,也为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慢病管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他给出一个例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科辅助诊断系统——“智医助理”在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后,目前已覆盖全国27个省市280个区县,服务近5.3万名基层医生,累计提供辅助诊断超3.6亿次,大大提升了一线电子病历规范完整度和合理诊断能力。“根据实际规模化应用结果,人工智能可具备基层全科医师的诊疗水平,能够帮助家庭医生实现对慢病人群的分级分层和有效管理。”刘庆峰说。
事实上,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慢病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还能够为居民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提升居民健康医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缓解县域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的运行压力。
刘庆峰建议,基于智医助理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慢病管理服务质量中已经取得的成效,在安徽召开全国现场会,组织专家进行模式论证和经验总结,以“先行先试”的原则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基层推广,持续高效地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他还建议,将智能语音外呼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手段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当机器效果达到或超过人工水平时可以和人工服务一样计入家庭医生工作总量,以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短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低的难题。
“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慢病精细化管理具有投入少、效率高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由患者付费,不利于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刘庆峰建议,有关部门出台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相关应用相关管理规范评价标准及考核要求、并将基层人工智能精细化慢病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收费目录。
关注检查结果互认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每换一家医院就要重复做一次检查?这一现象屡屡受到患者诟病。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指出,对于患者提供的已有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上大有可为。刘庆峰关注到,安徽省前期已在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领域率先推动,安徽影像云平台已实现全省1368家医疗机构联网,联网率77.11%,累计远程影像诊断245万例。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数字影像服务,既可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管理,也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影像质控,辅助判断检查结果是否符合互认条件,避免因标准不一致产生纠纷从而阻碍互认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影像结果互认也可减少因多次检查给患者造成的潜在辐射伤害和医疗费用支出。据有关测算,安徽省的重复影像检查发生率约为30%左右,通过数字影像服务,每年可节省60亿元左右的影像检查费用。
刘庆峰认为,推动基于数字影像的检查结果互认,是进一步提高区域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影像诊断能力、保障患者安全和减轻其就医负担、缓解医保费用重复支出、全面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切实可行的办法。他建议,针对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设立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检查结果质控的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检查结果互认落地。
“安徽省在利用影像云平台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影像检查负担、提升患者获得感方面,已经初步积累了可复制性的成功经验。”他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在全国推广安徽经验,加快数字影像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加速落地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促进医疗信息和资源共享。
关注构建无障碍通信
助力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是促进世界相知相融的重要工具,中国的语音识别等技术走在全球前列。2021年11月,科大讯飞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组织的多语种语音识别比赛中代表中国拿下所有15个语种22项比赛的第一名。
刘庆峰在今年提交的两份议案里都谈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语音识别领域的应用。
上海数字长宁体验馆里的科大讯飞全国首座AI同传间
一份是关于发挥5G+AI优势,在全球率先开展无障碍智能通信服务的建议。刘庆峰认为,无障碍智能通信,有效降低“一带一路”沿线以及全球各国、各地区的语言障碍,促进各国、各民族间的政治互信、商业往来和人文交流。他建议,将无障碍智能通信纳入5G新基建范畴,打造无障碍沟通的数智化“底座”。有关部门指导电信运营商、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协同合作,形成5G+AI倍增效应。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用标准引领全球无障碍智能通信产业发展。
5G+AI无障碍智能通信,还可提供语音和手语字幕辅助功能,帮助听障人士“变听为看”、视障人士“变看为听”。刘庆峰建议民政部、中国残联、电信运营商等研究和出台政策,减免残障人群使用无障碍通信服务资费,降低残障人群获取和使用门槛。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民族团结和语言学习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刘庆峰在另一份议案中建议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中的应用力度,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应用。(文/付朝欢 图/科大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