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浙江省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民增收,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图为游客在杭州市临平区塘栖镇丁山河村采摘枇杷。新华社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孙弋弋报道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今年两会,共同富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浙江省成为各方关注的地区。共同富裕如何实现?浙江省杭州市又将如何作为?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
马卫光告诉本报记者,作为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市委提出了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目标,努力率先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当好缩小“三大差距”的探路者、领跑者、带动者。
马卫光介绍,2021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8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位,人均GDP达14.99万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562亿元和23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比重达27.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达10222家,人才、海外人才、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保持全国第一,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19年蝉联全国第一。
截至目前,杭州市拥有上市企业累计262家,居全国第四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2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为1.751。
马卫光认为,共同富裕的基础是高质量发展,需做到两方面。
其一,需做大“蛋糕”。杭州市当好探路者、领跑者、带动者,应大力实施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新型消费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经济质量优势;应贯彻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接轨上海,持续唱好杭甬“双城记”,联动发展G60科创走廊、杭合创新带、杭绍甬城市连绵带、宁杭生态经济带、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应当好数字化改革标杆,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创建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努力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
其二,需分好“蛋糕”。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就杭州市而言,主要应做到以下六点。
一是持续推进区域统筹发展。以淳安、建德、淳安等西部县(市)为重点,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适当采取倾斜性政策,积极引导市区要素资源、溢出产业向西部县(市)流动,充分发挥杭州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市区对县(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互动、优势互补,推动西部县(市)和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着力提升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
二是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未来乡村、数字乡村样板。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全面对接,聚焦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以城带乡、农民福祉等关键问题,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开展“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活动,形成高端带动低端的产业梯队。完善以生态补偿为重点的转移机制,以更大力度支持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大力推进扩中提低改革。落实好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进一步增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提高薪资收入水平。构建农民收入全面协调增长体系,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激发技术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重点人群增收潜力,让更多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四是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和制度为重点,打造一批创新创业要素密集区和科技创业街区,提升一批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优化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才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选派科技人才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研究。大力推进城乡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积极鼓励支持市区人才到县(市)就业创业。
五是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布局。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大力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支持跨区域跨层级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职普融通,让更多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加大三甲医院区、县(市)覆盖面,完善大病、慢性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残疾人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市住房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全覆盖,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普惠性婴幼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推出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为更多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六是提升社会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稳步提升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生活补贴标准。构建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快社保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三次分配”的有效路径,确保共富路上一个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