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这件事儿,咱们早晚要面对

2022-03-04 中国发展网

 本报记者   公欣

近来乘公交地铁上下班,总能遇到一些年迈蹒跚的老人,独自刷卡外出,有些甚至拄着拐杖,腿脚也不是很方便,但也没有家人陪在身边。每每见此情景不免有些怅然和忐忑:不知道自己的老年光景会是怎样?每个人期盼的“老有所依”未来能否真正落地?

之前看过一个数据:预计到2050年时,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65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30%。看起来,中国确实“老”得太快,还未充分享受人口红利,就要面对深度老龄化的危机。自然,我们普通人老得更快,人生短短几十年,转眼就会进入人生的下半场,这个时候,人们内心最关心的问题也许就是自己的养老生活应该怎么过,怎样的养老生活才更加幸福快乐。

毫无疑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已成为国家战略。近些年国家层面推行的“全面三孩”政策鼓励生育、延迟退休、医疗卫生改革以及发展老龄产业等举措,无疑不是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保障。近日,国务院更是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制定“十四五”的明确目标。

毫无疑问,今年两会上,养老问题依然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看主流媒体“两会”话题排行榜,看各大门户网站发布的“两会”调查问卷,养老问题无一例外地榜上有名,很多代表委员也是对养老问题保持持续的关注。如,在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今年带来的提案中,光涉及养老问题的就有4份。

生命就是一个圆。当我们行至老年,就会回到孩童般需要有人照料的阶段。然而,比起“嗷嗷待哺”的嫩芽,那些“随风飘落”的枯叶,似乎更不知何去何从。到底什么样的状态才是老年状态?进入多少岁才能真正算是一个老年人?在人口生理衰老的界限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与社会进步而后移的当今时代,很多中老年人心里的疑惑也随之扩大。

之前了解到,在中国,1964年第一届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规定60岁为老年期;1981年第二届会议又建议65岁为老年期的起点年龄,但迄今尚未得到认可。对此,孙洁在提案中提出,以65岁作为老年人起始年龄更符合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的现实,而且这也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孙洁认为,不仅要将老年人起始年龄规定在65岁,还应建立专门机构和“时间银行”机制,对老年劳动力资源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和“时间银行”管理,推进老年人互助养老。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是指志愿者通过为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并储蓄时间,当其年老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相应服务量。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告诉本报记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不同年龄者特别是低龄健康老人动员起来实现服务互换,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作用,化解养老供需矛盾,助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链条。

因为家里父母退休后均有养老金,所以每每涉及养老话题,记者本人也是非常关心未来的养老金制度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等问题。据悉,近些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大环境下,养老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如何破题?问及此,孙洁认为,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亟待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制度层面,改革空间更大。“生命表是一种人口统计工具,用于分析死亡率和计算不同年龄的预期寿命。预期寿命能够为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革提供依据,能够根据预期寿命指标相应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生命表制度已成为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措施。”孙洁表示,为推进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应尽快从编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经验生命表入手,逐步编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验生命表,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验生命表。

另外,孙洁还提到,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不断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然而,我国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她建议,加快调整企业年金机制,扩大企业年金缴费来源,协调企业养老保险整体发展。

年龄,是每个人绕不过的“坎儿”;养老,是每个人都要应对的“题儿”。全国两会之际,算算老年的账儿,说说养老的事儿,哪怕只是触及问题的几丝“皮毛”,也是能让大家伙儿的心里踏实一些,有盼头一些。

毕竟,我们都会变老;毕竟,我们也都得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