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中国发展网
本报前方记者 公欣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就业也是。
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影响下,几组有些醒目的数据可以大致描绘当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复杂:
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将高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其中85%是“00后”;
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三倍;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457万,比2021年足足增加了80万,增幅超过21%。
必须看到,过去两年的全球疫情,让我国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六稳六保”居首位的,就是“稳就业”。而面对未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这一代站在就业“十字路口”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应该何去何从?他们每个人的心里,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选择和答案?
“我觉得,我们应该给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更平和更包容的态度看待他们的就业选择。”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决定,社会特别是家长一定要克服焦虑情绪,尊重这些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和追求。
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优质的工作资源就这么多,每个年轻人都想要找到一个好工作,难度也会越来越大。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趋于多样化,升学、自由职业的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
一方面,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孕育出新型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成为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相较于传统的长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总工程师程寒飞建议,相关部门应拿出切实举措,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实现更大突破,让广大灵活就业者也能享受到更多社保福利。
朱晶认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制度建设,让这些灵活就业者们有组织、有后盾可倚靠。“要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制度保护,这些才能从根本上鼓励这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繁荣。”她告诉本报记者。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建议,建议结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发展,鼓励“互联网+职教”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通过专业的职业教育带动广大服务业从业者就业创业。
另一方面,大家也都有清醒的认知,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已经达到了2.18亿人,为全球第一高。正因为如此,人才工资倒挂现象开始出现,学历出现贬值趋势,大学生就业变得困难。而大部分大学生考研深造的原因就是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对此,朱晶表示,要对这些选择考研的学生以最大的鼓励和包容,特别是有些学生第一年考研失败,第二年接着考的时候,外界一定不要以就业为理由给这些考生太大的压力,要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空窗期,让他们安心踏实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建议,把二次考研、二次考公、提供报考材料者都纳入“灵活就业“范畴。同时,还要淡化”应届”身份,不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限制公招、公考的报考条件。
事实上,在记者看来,无论这一代年轻人做哪种选择,前提都是他们能感觉到自身有价值,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了他们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也必将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记者了解到,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及相关措施近年来也在逐步完善,2021年7月,人社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对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合理休息、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等权益作出明确要求。此前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将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
“很多年轻人会很重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想一步到位找一份好的工作,实际上,很多时候,第一份工作可以只是一个过渡,要有梯度就业的意识。”朱晶告诉本报记者,要给大学生更多更理性的就业引导,让他们大学生改变以往传统的就业想法,在意向岗位缺乏或者自身能力尚不能匹配的时候,先选择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岗位做起,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后续的职业发展先打下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大学生们要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先要修炼内功,提升自我就业力,增强就业信心;二是主动出击,增强就业自觉性、主动性和行动力;三是进一步明确就业目标,找准职业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
记得巴菲特给年轻人重要的建议之一,就是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断深耕。无论当下,作为新一代年轻人的你作出了怎样的就业选择和决定,要永远记得,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不要停止学习和思考。
毕竟,时代要选择你,是要求你提前做好准备的;同样,时代要抛弃你,也是不会提前打招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