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驭舟“稳” 奋楫扬帆“进”

2022-03-04 中国发展网

本报记者 付朝欢

新一年的春天,意味着新的出发,孕育着新的希望。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下一步如何接续?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稳是前提,稳是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想办法消除或减弱各种不稳的因素和动向,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稳是为了进,只有稳,才能进。”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这样解读“稳”和“进”的关系。

从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的定调,到全国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再结合各部门各地区的部署来看:纵然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经济面临诸多压力,各方都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和措施,中国经济必能顶风破浪、奋楫笃行。

保持定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不久前闭幕的北京冬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如期”得益于出色的防疫“答卷”,更彰显出我国应对复杂局面的治理能力。

18.3%、7.9%、4.9%、4.0%……2021年下半年以来,季度增速持续放缓,既有上年基数影响,也凸显经济运行面临压力。“2021年的形势比预见的复杂、困难比预料的更多,但我们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顶住了压力,防住了风险,经济保持持续恢复发展态势,并以相对较小的政策成本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放在全球背景看,世界银行最新报告下调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4.1%,较此前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我国2022年经济增长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拖累。如何稳住经济基本盘?

张占斌认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认识到我国大国经济具有许多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正确认识和把握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心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保持“稳”的定力,体现为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政策将继续推进。此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不搞“一刀切”“急转弯”“紧刹车”。

保持“稳”的定力,体现在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2021年底至今,一揽子有利于“稳”的政策举措及时出台。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都更趋于科学精准。围绕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结构性引导;货币政策推出多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直达实体经济;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手,预调微调。

前置发力:强化跨周期调节

虎年春节刚过,中国大地上,一项项重大工程火热进行,各地都投入了紧张的生产建设和工作当中。

开工意味着起步,起步即加速。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地方债额度提前下达、发行节奏加快,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见事早、判断准、落实快、效果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

政策发力点适当前移,体现着调控思路之变。2021年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下的跨周期调节的提出,是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需要强调的是,跨周期调节不是要取代逆周期调节,而是要更好地与逆周期调节相配合以弥补其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表示,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做法是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类短期稳定政策,平抑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实现短期稳定。而跨周期调节政策考虑的不再只是短期,而是中期甚至中长期,这意味着跨周期调节框架下政策放松时不会过松,收紧时不过紧。

从政策手段看,跨周期调节不局限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我国现有跨周期调节工具箱还包含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人口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中长期调控工具。

2021年底至今,跨周期、逆周期调控组合发力,一系列部署还体现了精准发力: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等政策,稳定工业经济运行,促进外贸平稳发展……在经济运行中的关键领域,多项举措为市场主体添活力、增动力。

形成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在“六稳”“六保”中,就业问题都居于首位。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年度人数首次超过千万人。作为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2022年高校毕业生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提出力争2022年为高校毕业生创造200万个高质量就业机会。

回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就业优先首次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明确“就业优先”而不是“增长优先”,表明中国追求的是经济协调稳健的运行,强调的是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就业稳,收入就稳,消费就稳,经济基本面才能稳。

就业只是“宏观四角”中的一个评价维度。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控物价、促平衡等各种需求,彼此关联,必须防止顾此失彼。

制定和实施政策措施要坚持系统观念,遵循经济规律,促成政策合力。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提示,既要避免“合成谬误”,不同政策相互掣肘,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又要防止“分解谬误”,整体任务简单分解,甚至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制定和实施政策措施要更加注重协同发力。要统筹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经济发展,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推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消费、社会、环保、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此外,还需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愈是承压,愈要稳住经济大盘,以稳求进,以进促稳。2022年,我们一同见证:中国经济在“稳”字中起步,在“进”字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