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价格“怎么办”:防输入性通胀,加强重点商品保供稳价

2022-07-2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本报记者 | 王晓涛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1.0%。这一数据表明,由于我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总体平稳。在今年国际能源、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难能可贵。

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媒体吹风会上,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表示,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也反映出我国重要民生商品、重点大宗商品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保供稳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

国内外物价运行反差明显

环球未同此凉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常常引用“环球同此凉热”一语形容输入性通胀。不过,今年的国内外物价运行出现了明显反差。

从主要经济体看,美国通胀水平创40年来新高,今年以来,CPI月度同比涨幅均高于7.5%;欧元区通胀急速上行,创有该项统计以来新高;日本通胀水平创7年多来新高,其中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高位运行,上半年PPI同比上涨9.4%。

从消费商品和领域看,乌克兰危机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平均上涨1.4%左右,远低于美欧国家7.5%~9.5%的涨幅;我国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始终保持基本稳定,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大幅上涨。例如,5月份欧元区电力价格同比上涨30%左右,燃气价格同比涨幅高达50%左右。

“通过科学的治理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我国既确保国内价格总水平稳定,又为全球价格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研究室主任刘志成说。

对于欧美等国出现通胀的原因,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认为,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欧美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扩张总需求的政策,但在供给方面遇到障碍。具体而言,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产业链受阻,不少发达国家刺激需求的政策过于激进,国际市场上能源、粮价上升,加剧了通货膨胀。

“中国不会发生像美国那样的通货膨胀。”陈玉宇观点明确。这一结论基于两方面判断:一是中国经济还没有回到5%~6%的潜在增长水平,市场需求偏弱,生产能力、供给能力还有冗余,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价格水平全面上涨的通胀;二是近些年来中国一直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波动而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欧美国家此轮通货膨胀上升中,来自供给侧的国际局势因素只占小部分原因,还是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造成的总需求过于旺盛。”陈玉宇道出了欧美国家通胀严重的深层次原因。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需警惕输入性通胀风险

今年1月下旬,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直言,国际油气价格上涨,“可能会逐步对物价带来一定的通胀影响”。

在7月6日举办的“生猪生产和价格情况”专家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农产品处处长王双正表示,上半年豆粕、麦麸饲料价格上涨,与国际粮价和俄乌冲突有一定的关系。

无论是车辆用的汽油,还是餐桌上的猪肉,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其价格起伏变化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输入性通胀的影子。“国际大宗商品是输入性通胀传导的重要载体。”刘志成对记者说。

刘志成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大,客观上给我国造成了一定的输入性通胀风险。“与过去两三年比,今年的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多数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相对高位;另一方面,近期受美联储加息、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升温等因素影响,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明显回调。”

在全球通胀高位攀升时期,我国物价何以能够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呢?

在前面提到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媒体吹风会上,万劲松指出:“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强粮食、煤炭等重要商品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以国内保供稳价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力地保障了物价基本稳定。在粮食等重要民生商品方面,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调控稳定生猪产能,强化蔬菜产销衔接,千方百计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在近两年的宏观调控中,我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奠定了物价稳定的货币基础。特别是我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重要民生商品、重点大宗商品的产供储销体系,综合采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强化预期管理等举措,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刘志成如是表示。

不必过于担心输入性通胀

价格平稳运行基础坚实

对于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刘志成认为,这有利于下游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盈利状况。“下游企业可以结合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切实把握政策机遇,加快复工复产进度,合理安排计划,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他表示,从未来一段时期大宗商品价格运行趋势看,国际能源价格仍存在高位运行的风险,其传导效应需引起重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缓解”。

在陈玉宇看来,中国不必过于担心所谓输入性通胀。因为从量上来看,2021年,全国全年货物进口总额17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进口在GDP中的占比只有15.2%。其中,消费品的占比更小,其商品价格上升对CPI的影响不大。当然,对于生产领域,个别行业进口的原材料价格可能上涨,但影响也只是集中于一些特定行业和部门。

为做好下半年稳物价工作,万劲松此前表示,将全力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必要时适时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地方联动投放储备,充分发挥猪肉储备对稳肉价、稳物价的作用。以煤炭为“锚”,继续抓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通过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强化市场预期管理等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

“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明显缓解,国内价格总水平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基础较为坚实。”刘志成建议,加强重点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国内价格稳定运行的根基。具体到重点商品方面,应推动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提升煤炭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提高煤炭、油气等能源品种储备能力和水平,稳住国内能源供应的基本盘。同时,应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等政策,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健全粮食储备制度,有效发挥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工作机制方面,则应进一步提升部门间、地区间的协调协作效率,增强应急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