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 中国改革报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有关负责人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如何?2022年,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日前,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以下简称“农经司”)有关负责人,并对相关重点工作展开进一步了解。
开局之年
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求进”
如何看待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农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稻谷、小麦生产供给充裕,玉米等紧缺品种产量增加,生猪生产全面恢复。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乡村产业加快恢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业态更加多样,1~10月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390多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2.2%。
三是农村居民收入实现新跨越。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6元,实际增长11.2%,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四是美丽乡村建设呈现新气象。顺利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接续实施提升五年行动,农村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五是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六是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政策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关键之年
全方面稳住农业基本盘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将如何落实“稳中求进”的要求,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复杂变化。做好“三农”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工作中,将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围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持续夯实农业基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下大气力提升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统筹做好棉油糖胶、肉蛋奶菜等关系民生的农产品生产,完善产购储加销体系。
二是做好统筹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地见效,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是加大耕地保护建设力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建设,2022年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
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转型提质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落到实处,从政策设计、投入保障、机制创新等方面健全“三农”政策体系。
长期谋划
生态保护和修复
“1+N”规划体系将形成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出台两个15年长期规划,下一步,将如何推进这一系列规划落实落地?
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编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等9个专项建设规划。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印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同时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编制其他7项专项建设规划。这7项专项建设规划近期也将陆续出台,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出台的2个专项规划共同构成生态保护和修复“1+N”规划体系。
生态保护和修复“1+N”规划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下一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落实:
一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加强相关专项和支持政策间的衔接配合。鼓励各地统筹利用多层级、多领域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投向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集中开展重点项目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项目多重效益。
二是强化项目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商有关部门修订印发了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等两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并配合国家林草局制订了两项相关指南。我们将以此为依据,督促有关地区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范围、内容及支持标准,规范有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科学系统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三是完善项目监管。利用重大建设项目库,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作用,大力抓好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推动重点项目带着矢量坐标数据申报和管理,强化日常监管、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
民生为本
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落实?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各地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2021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我们将会同有关各方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从强化组织保障着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要求,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推进制度规章与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二是从保障资金入手,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中央政府方面,要持续加大投入,按计划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工程。地方政府方面,要落实主体责任,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资金,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鼓励各地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用于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市场方面,要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投资收益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项目。
三是从调动农民积极性着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自下而上推动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强化基层组织作用,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普及文明健康理念,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动员村民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改革为要
推动“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
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工作成效如何?
从2018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开展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平台载体和示范样板,引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三年来,各地示范园依托资源禀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融合为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依托示范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乡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融合化、品牌化转变,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显现。产品品牌不断唱响,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670个,涌现出潜江小龙虾、苍溪猕猴桃等一批知名品牌。
二是富民为本,联农带农增加农民收入。2020年,示范园农业全产业链吸纳就业54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18302元增至2020年的22547元。湖北省宜都市示范园采取订单生产、技术指导、农药供应、专业采收、收购标准、收购价格“六统一”模式,每年为园区合作社农户节支200万元,果园亩均增收600元。
三是改革为要,推动破解融合发展瓶颈。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资金支持示范园水电路、冷链物流、检验检测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地方安排政府专项债、发行企业债用于示范园建设。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明确相关用地政策。上海市奉贤区按照“乡村孵化产业、产业振兴乡村”理念,创建集办公、生活、旅居为一体的示范园,吸引各类人才入园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利益联结为核心,以创新融合模式为路径,继续创建认定一批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示范园,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富裕富足。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田新元 实习记者 陈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