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支撑

2022-02-07 中国发展网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对组织实施和重点任务作出明确指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已正式印发《规划》。作为我国第一部流通领域国家级发展建设规划,《规划》从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物流体系和交通承载能力以及完善金融服务和信用体系等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并对组织实施和政策支撑作出指导,为“十四五”时期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勾画出全景图。

流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通过价值链、产业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与贸易强国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既包含商贸流通体系、物流供应链体系,也涵盖高标准市场体系、交通运输承载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等支撑内容。因此健全流通体系不仅提升双循环运行效率,而且对构建产需衔接、城乡双向畅通流通体系,改善市场秩序以及培育强大流通企业等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需求侧来看,现代流通体系通过实现扩大内需服务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需求促进物流成本降低,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完善物流服务网络,形成以国内市场和产业为核心的国际供应链,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个性化、品质化、精准化消费需求。从供给侧来看,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可使商品库存周期变短,促进商品、资金周转速度加快,推动生产与消费循环提速。同时,可以有效链接全球资源,使国内产业嵌入全球供应链,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形成竞争新优势;并吸引全球先进生产要素链接国内需求,反哺国内市场,进而有助于提高国内大循环的韧性和安全性。

《规划》对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基础和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概括,指出新形势新要求下流通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堵点,如国内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传统商贸亟待转型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明显落后,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网络分布不均衡,以及流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待解决等。“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流通体系亟待在产业结构、规模、增长速度、绩效和安全等方面对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规划》从长远角度、全局视野部署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发展,将流通体系与“双循环”紧密结合,以更好发挥在国民经济中基础性作用为基点,推动流通体系更好地与生产体系对接,构建新型产销体系,提高流通在供应链、产业链地位,统筹推进流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

一、进一步提高政府及全社会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打造良好宏观环境。在《规划》指导下,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措施,在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流通体系建设优先权,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等方面提供土地保障。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针对不同的外部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政府购买、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公益性、公共性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展流通企业融资方式以降低融资成本;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建立长效的建设投入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注重保护中小流通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以组合拳方式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援助,在税收减免、低息贷款、奖励补贴等方面加以支持,完善扶持政策体系,为中小流通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管理机制及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流通领域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商贸物流等领域的准入限制。打破行业垄断,及时清理滥用行政权力、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全面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同时加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协调整合,综合利用流通领域各类资源,构建跨区域、跨部门协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和政策执行力度。根据《规划》安排,还要加强完善重点领域流通标准体系,包括物流设施、农产品流通、商品交易市场等,推动不同层次的各类标准相互统一,促进标准之间有效衔接;加强标准体系在商品认证、检测、市场准入、执法监督等领域的实施落地,提高标准体系的权威性;健全流通标准实施的监督和评价制度,提升标准体系实施效果。

三、以创新引领,提升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在技术进步推动下,流通体系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结构和流通方式都发生重大变化。在《规划》指导下,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创新贯穿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围绕现代流通体系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推动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进一步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促进流通体系业态与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在管理体系、运作模式、技术协作、人力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新型流通方式对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吸引力,打造集产业运行、安全监管、数据共享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能力。推动全国流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平台建设,打造集流通体系运行监测、安全监管、数据共享等多功能的大平台,为流通企业提供支撑服务,也进一步提升政府对流通业的运行监测和公共服务能力。流通业需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流通业的规范化、技术数据的标准化和配送中心技术水平的提升,尤其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供给能力。

四、建设全国统一开放市场,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率。在《规划》指导下,以完善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为目标,打破市场壁垒、制度壁垒、行政壁垒等,畅通资源、要素等在区域间流转,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以信用体系为支撑市场决定价格、价格引导市场的国内大循环体系。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理环境差异、技术应用程度差异等因素,在流通网络设施均衡布局、流通网络节点分布、城市流通功能定位、城乡流通设施相承互补,逐步推进各区域流通网络无缝衔接,形成高质量综合性全国大流通网络。鼓励流通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区域资源整合,提升区域辐射能力,扩展流通体系协调资源能力,有效推动形成国内统一开放大市场。

五、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构建新型供应链产业链。流通与消费直接对接,能够获取和感知消费需求偏好,对建立以销定产、快速响应的现代生产体系具有引导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供需适配度,因此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力和带动力的国际性流通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以流通企业为主导的现代供应链,构建新型产销体系,承担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枢纽功能,畅通国内外双向流通渠道,引导和整合全球资源聚合流转。以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和供应链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以我国产业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推动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强化供应链产业链韧性。

流通领域竞争性较强、开放性水平较高,同时兼具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公益性社会职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体系在稳定和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规划》对建设后疫情时期流通体系危机管理体制作出安排,强调完善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在保障基本供应的基础上,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增强流通体系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提升现代流通体系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提供重要支撑。

总之,“十四五”时期,要持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补短板、强弱项,解决难点、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着眼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大局,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 依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