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 中国发展网
本报记者 张洽棠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我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32亿吨。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我国的碳中和面临碳排放体量大、过渡时间短等巨大挑战,可谓任重而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碳管理仍处于萌芽期,大部分企业并未意识到碳管理的重要性。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简称“碳市场”)的建设对推动企业的碳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覆盖面较窄,对未参与碳市场的企业缺乏有效引导,对企业碳排放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南。
碳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我国于2021年7月正式了启动全国碳市场,目前我国年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年-2020年)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仅1.79亿吨,总成交额76.61亿元人民币,成交均价42.85元人民币,而同期欧盟碳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和均价分别为122亿吨、6825亿欧元和56欧元。
李书福表示,和欧盟碳市场相比,我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远低于欧盟,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同时,目前碳市场机制主要针对高排放企业,对低排放企业尚缺乏相应的减排促进机制,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和积极性。
为加快我国碳减排进程,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让减碳成为企业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达成,李书福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优化碳市场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创新以配额为基础的碳金融产品,突出配额的资产属性,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多元化碳交易产品种类,尽快重启自愿减排(CCER)项目申报,扩大CCER项目类型,适时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产品;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者,激活碳市场流动性,提高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价格。
第二,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完善相关政策,有序地分批将重点碳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数据基础较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行业,“十五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稳步推进非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工作。
第三,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建立全国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及碳标签认证制度,鼓励商家及个人采购带有碳标签的产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励基于碳减排生活方式的创新创业,同时引导低碳消费,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