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洽棠
在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产业链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国工业正向高端发展,汽车、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核心应用领域对产品加工精度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及储能锂电池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也与精密模具的品质息息相关。因此,我国对制造、加工精密设备及零件所需的高端机床(主要指具备数控化、高精密度、高加工复杂程度、高效率等特征的机床产品)需求巨大。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表示,当前国内高端机床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近年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为约6%,制约了我国精密制造产业产能的发展,影响我国核心领域的供应链安全。具体分析,我国高端机床行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企业管理体制方面,以往机床制造以传统国有企业为主,多存在管理模式僵化,管理权属不明晰,且不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导致大量机床制造企业即使拥有宏大的战略目标,也缺乏清晰的实施路径,难以全面落实。例如,部分国有机床企业在完成跨境收购后,存在股东层面对新老股东核心利益和权益划定模糊、经营层面缺少强有力的管理层导入及市场嫁接等问题,导致收购成效远不及预期。此外,传统机床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应收账款规模大、资产负债率高、资金周转效率低等情况。相比之下,龙头民营企业则通常具有股权相对集中、决策高效、扩张动能强劲、融资渠道多样化等优势。
产品结构方面,国产机床主要集中于中低端领域的通用产品,高端定位产品稀少,导致行业大而不强,产品低端同质化严重。同时,机床企业在售前客户技术服务方面的延伸不足,较少参与客户新产品工艺的预研,因此对客户非标准化产品需求的响应不及时。在对应的技术人才培养上,产学研脱节与高端机械、计算机复合人才向海外流失又成为逆转上述趋势的主要掣肘之一。精密制造行业作为高端机床的下游,对于机械加工、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打造一支产品定位高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定制化设计能力强大的机床企业队伍,对精密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上游产业链方面,国内高端机床本土化产业链配套尚待健全,基础材料、高性能功能部件等无法满足高端要求,数控系统、编码器等大量关键零部件需要依赖进口,国产高端机床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较低。例如,数控系统主要被西门子、发那科瓜分;传动部件主要由NSK、银泰、THK等公司掌握。进口零部件一方面定价较高,增加了机床企业的制造成本,降低了开发产品及客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使国产高端机床在研发、供货、售后等方面较为被动,导致客户对国产高端机床的信任度不足。
国家已于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明确了高端机床国产化的国家级战略高度,对加速高端机床国产替代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总体目标在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等行业,以及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原创设计突破。针对行业仍存在的不足,围绕如何加速政策落地,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引导国家及民间资本积极流入以高端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基础制造业,使资本惠及相关产业各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在初创、小而精、大而强等不同阶段各打造一批标杆企业。目前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对相关行业的成熟企业的支持已初见成效,高端机床产业链不乏市值数百亿的上市公司。但是,对于公司规模尚处于发展期,或细分领域市场尚小但拥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仍需要强化政策引导,重点筛查、关注拥有应对下游需求有针对性的产品、技术的企业,使资本、产业技术难点、企业核心技术三者充分联动。
二、加强针对性财税激励,鼓励精密制造产业相关高端研发投入及高端人才的招聘、留用。对于产品结构正在向差异化、高端化、特色化转型的机床企业,适时进一步减免行政及财税负担。同时,完善并敦促落实财税激励对象的淘汰机制,帮助企业定期回顾研发及产品迭代计划,及时纠偏并果断采取措施。此外,引导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对高校机械、材料、计算机等专业进行重点领域对口培养,促进高校研发成果向企业转化。
三、在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植入“链式支持”的理念,全面兼顾上游核心零部件及系统、中游高端机床、下游精密制造全产业链条在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发展方向上的联动。例如,短期内,可适当对采购国产高端机床的客户企业及零部件国产化率较高的高端机床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职能,通过广泛的调研、组织研讨、撮合共同开发等工作,拉通全产业链的需求与对应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