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付朝欢
时间如江河奔涌,昼夜不息。每到一个码头,便标记一次。年,就是时间的码头。
5月10日,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如约而至。今年的活动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为主题,以“品牌新力量,品质新生活”作为年度主题。
这个品牌的盛会,为世界提供了一扇观察中国品牌发展的窗口——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蕴藏着中国品牌的蓬勃力量。
因时而变 积厚成势
之所以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要从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国内考察说起。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
彼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中国已是第一大制造业国,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制造业大而不强。
一年后,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文件重申“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并部署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在一些特殊年份镌刻下闪光的印记。在中国品牌建设史上,2016年被业内人士称为“国家品牌政策年”。
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即“44号文”,对我国品牌建设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文件提出三大工程,即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涵盖12类46项具体任务。
这份文件还首次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大力宣传知名自主品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
也是在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
夯基垒台,立梁架柱。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品牌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放到精细的演进。在政策的谋划设计、推动落实中,全社会对标准、质量、品牌等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品牌日”也应运而生。
2017年4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中国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定为“中国品牌日”。
有人说,好的政策环境,可以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中国品牌日的设立,则如同在时代大潮中树起一座座灯塔,照亮中国品牌航行的前路。
除了“44号文”提到的“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中国品牌日还肩负起“品牌交流平台”的职能,通过举办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举办中国品牌博览会、引导行业和地方开展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等,为中国品牌建设谋势、蓄势、聚势。
另一个里程碑是,2018年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中国品牌日标识——由篆书“品”字为核心的三足圆鼎形中国印,极大地凝聚了品牌建设的社会共识。
6年来,随着中国品牌日活动的深入持续举办,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品牌、尊重品牌、关爱品牌的浓厚氛围,各行各业开展品牌创建行动的热情和干劲被充分激发,中国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以势待时 以时取势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2022年,距离“44号文”印发实施已经过去了6年,品牌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专门作出部署。
2018年,被普遍认为是“国潮元年”。这一年,运动品牌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把中国潮流带到世界舞台;故宫博物院将东方美学元素融入文创产品,掀起一股传统审美新浪潮……
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消费进入快速升级阶段,呈现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趋势。这一年,以百雀羚为代表的老牌国货悄然变身网红“国潮”。
2020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年,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为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开篇就对新形势作出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和实践深刻变革,我国品牌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在此之前,多部委均发布过品牌建设相关文件,而这份文件是七部门共同研讨最终形成,系统地提出如何促进提升中国品牌发展水平,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桂华看来,从中国品牌日设立到《指导意见》印发,是中国品牌建设的1.0时代;此后,中国品牌建设进入2.0时代。
打造提升农业品牌、壮大升级工业品牌、做强做精服务业品牌、培育区域品牌……《指导意见》首先明确培育产业和区域品牌举措,并提出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李子文解读说,相比于企业品牌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产业和区域品牌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更需要政府引导、规范和扶持。
与时偕行 乘势而进
据统计,3%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一批优质的中国企业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时乘势,从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建筑工程、金融、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涌现众多全球知名品牌。
当前,以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传统制造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产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国产手机新机型密集上市的背后,是中国先进制造的雄厚实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的十年间,一批中央企业大力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标准“走出去”,“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路”“中国高铁”等中国名片享誉全球。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企业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设计,打造绿色供应链。除了更加重视绿色责任,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主动从社会价值层面来重新考虑自身定位。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中国品牌气质和内涵的提升。
国家的强大、文化的自信、本土品牌的奋发努力、消费主力的代际更替,在这个时代激荡相遇、相互成就,无数兼具技术和品质优势的新国货品牌强势崛起,在传承中缔造新流行。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国潮”复兴的背后,是创新驱动的持久发力和文化内涵的持续注入,是质量基础的加速夯实和制度保障的日趋完善,是中国消费者心中升腾而起的文化自信、消费自信和品牌自信,更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底气和活力。
118年前,第一次“国货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迎来“黄金时期”;39年前,第二次“国货运动”启幕,轻工业领域涌现出许多知名企业;8年前,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品牌掀起第三次“国货运动”。
这一次,中国与世界共享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中国的文化、创意、审美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品牌终于走出了中国道路,带着中国的心跳,融入世界的脉搏。
时与势在奋斗的中国,在坚韧的中国,在前进的中国。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企业,用奋斗定义时间,走过迷茫、阵痛和颠覆,正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以创造之力、品质之诚、文化之光,续写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新的篇章。